燕虎鸡拳:普通人也能变得厉害!

  我最近对形意拳非常感兴趣,对于丹田虎形、鸡形和燕形我也很有兴趣。形意拳这种武术强调的是“龙形搜骨”,也就是说要利用骨力发劲,准确地说是肾元之力和先天之力。不过说真的,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形意拳证实了两个观点:第一是髋部,也就是腰椎和骨盆上的肌肉可以发力,腰胯关节也可以自如地运动。第二是周身的骨架和筋经连通,丹田的力量可以自由地流向身体各部位而不会内耗,这种畅通无阻的能力便成为了形意拳中的“劲路”。 人们平时很难感受到丹田区域肌肉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是,熟练掌握形意拳后,就会发现人体里这几个最紧凑的关键部位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一种源于野兽的狂野力量,也是一种真正的天赋本能之力。李仲轩老先生介绍了练功时获得力量的方法,他说练拳要得劲丹田,比较丹田的得力,最多可以增加200斤的力气。这并不是意念的想象,而是实打实的效果。虎豹奔袭猎食的场景,也许就是最能体现这种力量的一幕了。对于形意拳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我非常佩服。这些功夫都来自于几个特定的部位。拥有这种力量的支持,即使是文人学士也能勇闯沙场。我非常喜欢形意拳中讲的龙虎二气,因为龙和虎都是最强的动物,而他们的力量都源于脊椎和腰胯,这也是为什么有了龙虎血脉的人可以勇敢无畏的原因。孙禄堂先生曾经说过“形意拳不过是把周身散乱之神气收归丹田”。这句貌似简单的话实际上蕴含了内家功夫的至理。形意拳实战中的丹田、虎形、鸡形和燕形都非常重要。 但是,要想让丹田发力有效,腹腔内部膜的要求非常高。这个球状的空腔必须像皮球一样富有弹性(需要筋膜功的支持),也需要像钢球一样强硬(需要骨架的支持)。因此心意形意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丹田开合功。形意拳谚语中有“一年打煞人”的说法,这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要强化训练丹田开合功。有了丹田的开合,才能实现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而这种内部的协作是至关重要的。有内部的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和四肢的外部开合。形意拳还有另一句谚语:“形意拳因何与众家拳法不同?只因为前脚一进,后脚必跟,劲力滔滔不绝如浪行。”如果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在变化,那么这种滔滔不绝的劲力是不可能产生的。在锻炼内家拳的时候,翻浪力非常重要。当然,也可以采用外引内的运动方式,例如太极拳的开合式、鸿雁双飞式,还有形意拳的虎形、骀形等。这些都是可以拿来进行锻炼的,不过如果练法不够得当,就很容易让身体的力量挂在胳膊和腿上,并没有深入到内里。 我所学习的宋氏形意拳中,通过无极桩来锻炼丹田开合功。无极式,就是简单的垂手站姿。为什么三大内家拳都把它当作开拳的第一式呢?而且李存义、孙禄堂、薛颠等宗师级人物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了无极式。后人在练习的时候可以不按照这个步骤来,但是不能不了解这个原则,如果说自己是内家拳的练习者却无法解释这个,那么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形意门有二十四桩,其中一个是无极桩,这也是《武魂》上所介绍的。从无极开始,又回归于无极,一个式子占用了两个“名额”。这是老前辈们的经验吗?其实不是,这是因为收功的无极已经与开始的无极有质的不同了。形意拳教桩的规矩是,必须从无极桩自然地生成浑圆桩,然后再从浑圆桩回到无极桩。这不是简单地摆上二十几个型,可以看到这是进行三层道理和三层功夫的动态过程。目的是为了解决人身上的闭塞关窍问题。只有当这些窍通畅了,内家拳才失去了神秘之处。形意拳有着许多心法,其中包括刚柔、动静、阴阳、松紧、虚实等元素,这些都融于一笑之中。不过,这里面有几个层次的心法,不能乱用。过去形意门教拳而不教桩。从拳上教,弟子可以练出高超的技能,但很难自己教别人。如果从二十四桩上开始教学,功夫的来龙去脉就会变得十分清楚,弟子就可以自己教别人了。因此,如果不教桩,就无法进一步揭示二十四桩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的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正式地讲解二十四桩,而是通过形意(太极)起势来阐述内功。我非常清晰地记得起势时的情形。一开始,我向老师请教“鸿雁双飞”,老师缓慢地做了一个起势,双手从腿侧平举,到水平时向前合拢,在眉前下压至丹田。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别的老师练习“鸿雁双飞”时看起来如此凌厉惊人,而这个起势却和太极拳一样?于是,老师让我施展虎形,向他递出一招,但老师仍然做起了原始动作,只不过速度瞬间突增,不仅收胸拔背轻松化解了我的攻势,而且双臂绞压住我的双手,双拳已经威胁着我的胸腹要害。这就是马形的下力桩,而且同时老师还做出了双炸步-- 就是十面埋伏步中的一步。宋虎臣家传的形意拳步,是其系中的一大招牌。而这一招牌也点破了我对无极桩和五行十二形之间的联系。接下来,老师陆续向我们示范了虎形、鸡形、燕形、换掌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是从无极桩演变而来的。后来,我看到了胡海牙先生学太极拳的经历,以及太极拳经中的“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这句话,终于彻底明白了老师之所以如此强调起势的用意。原来,只有站桩站好了,才能实现肌肉之间的相互牵扯、骨骼之间的相互支撑、关节之间的旋拧撑拔、内脏之间的摩擦充实,还有各条经络中水银灌注带来的膨胀感,这些都是身体上的收益。关键是人脑也随之开窍,最明显的例子是看《易筋洗髓经》和《内功四经》中的“内功篇”和“纳卦篇”,可以感悟先贤的智慧。其他一些兵书、道书、纵横等书,也都会有让人有所感悟。 此外,骨架贯通也是非常重要的,苌氏武技书中也曾指出关节的重要性,强调“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也就是说空隙也需要关注,这样才能确保骨架的贯通。当我们讲到精神填实,那就如铁如钢,气力方全,就像逐层填实如实沙袋一样,这是让虽然软的物品也变得坚硬的方法。在太极拳中,要讲究接骨斗榫的技巧。而形意拳更是强调要“化枪为拳”,那么问题在于枪的改变在哪里呢?实际上,这种变革发生在人体内部——人体骨架就像是一根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骨骼变得坚韧、富有弹性,就像白蜡杆子一样。当腰胯肌肉的力量充分凝聚,高频杀伤的弹抖力就会自然而然迸发而出,这就像枪术中的“金鸡乱点头”绝技,在枪头传导腰胯劲,化成枪花。太极乱环也同理。然而,这必须借助骨骼的弹性来实现,无法用硬木棍做到。要练好形意拳,需要将从脚底到头顶的筋骨结构练得像白蜡杆子一样,当发劲时,需要按照枪诀的要求,进行沾衣翻肉,沾实始吐力的特殊技巧。这才是形意拳中所谓的“直劲”的真正意义。如果你看看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你会发现他挺拔如同一根(枪)杆。有些人总认为形意拳强调重拳而无法兼顾频率,这是因为内功未达到家的原因,使得真传难得。虽然腰胯肌肉可以输出力量,但还有关节还相对较软,力量在传递过程中从关节处逐渐流失,无法达到冷弹脆快的效果,因此发劲做不到最佳状态。我只能憋着一口气,在胸口或丹田集中气息,来进行抡、推、搡、撞的动作。
实战中,骨力的运用方式其实和兵器很相似,我的身体骨骼就像是十八般兵器一样。在形意拳中,我使用的是枪拳,而太极、八卦则是刀剑拳。而通臂、披挂则是鞭子拳。只需要按照用兵器的技巧去琢磨,各种劲诀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