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招变身行形!五行形意拳,劲力源自龙、虎、鸡、燕、豹
传说中,形意拳讲究“龙形搜骨”技巧,力量体现在肾元和先天之力,实则两个重要技巧:第一,利用腰椎和骨盆上的肌群(也被称为丹田或者中节),从而启发野兽本能。第二,全身骨架与筋经相连,丹田力自然延伸到全身,没有任何精力枉费,称之为打通身体“劲路”。
在非练武圈的人眼中,丹田区域的肌肉很难被注意到。但如果你真正掌握了形意拳,你会明白,在身体上最坚固、最硬朗的关节中,蕴藏着真正的野兽之力和本能之力。李仲轩老先生曾言:练习拳击要从丹田区域入手,较之普通肌肉,丹田区域使人增加两百斤的力气。这并不是任意幻想。以虎豹奔袭猎食的场面为例,全身上下可以感受到那种基于形意拳的原始、抢夺和防卫的力量。
从身体的几个部位发动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这就是形意拳最为引以为豪的功夫。如此强大的力量后盾,文人学士也能勇闯沙场了。
在形意拳中,龙和虎象征着两股最强大的气量。这里所说的龙和虎,实际上就是体现在脊椎和腰胯这几个部位上。有了这种蕴含龙虎之能的身体力量,勇气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孙禄堂先生曾言:“形意拳不过是把周身散乱之神气收集到肚脐中心的丹田。”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蕴含了所有内家拳的至理。
但要想实现丹田的力量输出,需要对腹主要肌腱的内膜进行高要求。身体下部的骨盆之上,人体的球形空腔必须像皮球般具有高度弹性(需要筋膜的帮助),同时还需像钢球一样坚韧(需要骨架的帮助)。因此,内心和意念必须高度集中。形意拳之所以强壮,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丹田区域。只有丹田开合,全身上下的骨节才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丹田开合本身就是一个内在的能量变化过程,这是形意拳之所以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据谚语所言,“形意拳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前脚一进,后脚必跟,劲力滔滔不绝地流淌。”如果没有丹田开合的激励全身内部变化,哪怕是要做一个滔滔不绝的绝技,也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内家功夫的核心纵在动静之间,翻浪式的练法绝对不可或缺。当然,还有其他外引内,由动到静的练法,例如太极拳的开合式,鸿雁双飞式,以及形意拳的虎形、骀形等等。
我所学习的宋氏形意,通过无极桩来练习丹田开合。无极式为什么能够被三大内家拳公认为开拳第一式呢?总不可能只是为了凑数吧。李存义、孙禄堂、薛颠等宗师级人物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力推无极式,认为这是形意拳的核心所在。当然,后人的练习方法可以不按照这一步骤进行,但是这个规矩是必须遵守的。如果无法清晰地表述丹田开合的理念,就无法称之为内家拳的练习者。
形意门中有二十四桩(如已详细介绍,可以省略),从无极开始,终于无极,一个式子就涵盖了两个"名额"。这是老前辈们的练习方式吗?不,收功的无极桩已经和开始的无极桩有质的不同了。一项形意门的理念是练习桩,不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矩:必须从无极桩自然生成浑圆桩,然后再从浑圆桩回归无极桩。这不是在摆弄20多个桩型,而是在进行三层功夫的动态过程。这样的练习是为了针对人体中闭塞的关窍。只要内心和外身都学以致用,内家拳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内家拳的精髓在于刚柔、动静、阴阳、松紧、虚实等心法都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微笑之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但这其中有好几个层次的心法,需要我们理解得非常透彻,不能进行随意操作。过去,形意门教授的只有拳法,没有桩法授课。教授拳法只能造就出高品质的武者,无法将知识传授到更多人。而教授二十四桩,徒弟可以清晰了解层层关系,理解桩法的来源,可以自己传授给他人,这也是为什么二十四桩这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不教授桩法会使内部联系关系无法理解,不利于衣钵的传承。
我老师一开始并没有专门讲解二十四桩,而是通过形意(太极)拳的起势来进行说明教学。当我向老师请教“鸿雁双飞”这个动作时,老师慢慢地做了一个起势的动作,就是双手从腿侧平举,到水平时向前收拢,然后在眉前下压至丹田。这个动作不仅和太极拳的起势相似,我还感到非常疑惑。毕竟在我看来,这个动作和其他自己曾经学过的“鸿雁双飞”动作有很大的不同。于是老师便让我往里递手,我用虎形的方式向前冲击,然而老师所做的动作速度瞬间加快,不但吸胸拔背吞噬了我的攻击,同时双臂还将我的双手绞压锁住,双拳已经点在了我的胸腹要害。这个动作就是马型的下力桩,在此之外,老师还运用了十面埋伏步的一个技巧——双炸步。
宋虎臣所拥有的步法是形意拳中的招牌。正是这个步法,让我明白了无极桩和五行十二形之间的联系。追溯历史,我的老师陆续向我们示范了虎形、鸡形、燕形和换掌,所有这些都是从无极桩中脱变而来的。我也读到了太极拳经中提到的“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这一句话,才清晰的理解了老师强调起势的用意。如果桩站好了,我们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会相互交织纠结,让身体的内在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收益,还会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明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参照《易筋洗髓经》和《内功四经》中的“内功篇”和“纳卦篇”来与先贤共鸣。而且在读兵书、道书、纵横等书籍的过程中,我们也能领悟到很多启发性的思想。
另外,骨架贯通的问题也非常重要。在《苌氏武技书》中,作者提到了关节的重要性,明确指出骨节就是指两根骨头之间的间隔。在桩功练习中,当我们的身体逐渐贯通了每一个关节时,我们的身体运动能力和内在机能也会更加优化,进而提高我们的武艺水平。
在武术练习中,我们常常听到“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气力方全”这样的说法,它体现了在练习过程中精神状态和内在机能的密切联系,因为身体的结构决定了我们的武功水平。太极拳在讲解发劲时强调了“接骨斗榫”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练习过程中要像将沙袋“逐层填实”,这样就能使较为柔软的物品变得更加坚硬。而在形意拳中,更是强调要将枪“化为拳”,枪的内在机能可以在人体的骨架结构中得到体现。特别是人体的脊椎结构,经过内功训练后会变得坚韧如钢、具有弹性。而这个弹性则能够在腰胯肌肉的蓄发过程中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这与枪法里的“金鸡乱点头”所要求的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是非常相似的。但是这需要借助大杆的弹性,而硬木棍这样的物品则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在练习形意拳时,我们需要将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得像白蜡杆子一样,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形意“直劲”的核心意义。大家可以看看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是不是挺拔如同(枪)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在形意拳的练习中,重拳和频率难以兼顾,这其实是与内功不够有关系。尽管腰胯肌肉能让我们产生力量,但如果关节还没有得到有效训练,这些力量就会在传递过程中被消耗殆尽,真正的弹性和爆发力也无法得到体现。
在武术实战中,我们经常需要抡、推、搡、撞等技巧,而这些技巧的运用离不开我们的呼吸和内在机能。我们只好憋一口气在胸口或丹田,以此来凝聚身体的力量和爆发力。实际上,我们身体中的骨力就像是一种兵器一样,可以在战斗中发挥出强大的威力。形意拳是枪拳,太极和八卦则是刀剑和拳的结合,而通臂和披挂则更像是鞭子的使用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循着使用兵器的妙法去琢磨武术技巧,那么各种劲诀都能够得到完美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