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练习和健康问题
演讲名家: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大师冯志强、吴式太极拳大师吴文翰
少林拳宗师秦清风杨式太极宗师赵友斌
如何练习武术? 如何保养呢? 这个问题一直是武术家和武术爱好者关心的问题。 习武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但为什么有的武林高手武艺高超却英年早逝呢? 有些武者年轻时意气风发,到了老年却饱受伤病困扰,身体状况还不如那些不习武的人? 练武术,到底如何练才能养生? 受伤后如何练习? 怎样才能既练好功夫又保持健康长寿呢? 本期我们邀请各流派的武术高手来谈谈自己的武术练习和健康问题。 希望对广大武术爱好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果说身体和身体,应该用什么?延年益寿,防止衰老。”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下一期本专栏讨论的问题是:太极拳的身法。
- 主持人
冯志强:练太极拳八原则
学习武术。 练习太极拳或其他形式的拳击。 比如少林拳、形意拳等,你要会练、会滋养,懂得怎样练才能养,怎样练才能伤。 培训与培训相结合。 唯有修炼功夫。 并且可以健康长寿。 除了练拳之外。 习武之人还应注意日常生活的保养。 他们应该有时间适度地生活和饮食。 我平时吃素,吃得不多。 我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 多锻炼。 与人相处时,要心平气和,不要生气。 我认为。 这些对于中老年人的保健非常重要。
关于如何通过练习太极拳来保持健康和健身,根据我几十年的练习太极拳的经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慢慢练习。 所谓慢练则养,快练则伤。 如果你慢慢练习,你的气血能跟上意识和动作的运行,你就能达到意识、能量和力量; 如果练得快,气血就跟不上,不利于健身,也很难努力。
二是轻柔练习。 所谓软练是养,硬练是伤。 练太极拳时应用意而不用力。 练习时轻柔、缓慢,可以充分放松身体,促进气血运行; 练功以笨劲、大力。 会伤及气血,损害健康。
三是拉伸。 所谓松练是为了养,缩练是为了伤。 身体舒展时,精神得以放松,气血得以流向四肢:练太极拳时全身绷紧,动作就会僵硬。 气血运行不畅,不但功夫无法发挥。 它也有害健康。
四是要灵活。 所谓圆练为养,方练为伤。 练习太极拳时,动作要灵活,不能有凸度和间断。 这种灵活的动作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 可以放松筋骨; 反之亦然。 它会对肌肉和骨骼造成损害。
五是要端正自己。 所谓中正,就是滋养。 偏斜就是伤害。 太极拳的首要要求是“站直”。 身体正直时,气血才能流通、充盈全身;身体正直时,气血才能流通、充满全身; 身体歪斜。 气血会受阻,不利于健康。
第六,保持冷静。 所谓心静则养。 打扰就是受伤。 经现代医学证明。 人长期心烦意乱、精神紧张,肯定会引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第七,保持冷静。 所谓平行是养,嗔行是伤害。 练太极拳时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不可紧张。 如果你生气了,生气了,就练拳。 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八是遵循精神。 所谓修心,就是滋养。 练习力量会伤害你。 练太极拳讲究练心,心气必须调和,切忌用力用力。 气用力,则筋骨受损,气血受损。
[下一页]
吴文翰:武术之外寻找健康
武术练习和健康问题。 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影响武术练习者的身体健康和寿命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习武方法之外,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武术之外的问题。
首先是社会环境。 人的寿命除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 社会混乱,战争频繁。 人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平均寿命是比较短的。 相反,社会稳定,生活资源丰富。 在良好的医疗条件和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平均寿命是比较长的。 从清末到民初,直至新中国成立。 社会动荡,此时中国人的寿命相对较短。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许多武者的寿命都不长,他们的寿命也并不长。 在现代社会。 七八十岁的人过上稳定的生活是很常见的。 常言道:“人能活七十岁,自古以来都是罕见的。”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现在,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0多岁。”
其次,个人环境对寿命也有很大影响。 家庭和睦,生活幸福,人就会健康长寿; 反之亦然。 它将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寿命。 在当代武术家中,有些人的家庭原因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和寿命。
因此,我认为影响人寿命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社会大环境和个人小环境:国家太平、人民安定。 家庭幸福,人就会长寿;家庭幸福,人就会长寿。 相反,如果社会动荡、家庭不和,人们的寿命就会缩短。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都是个人因素。 一个人应该淡泊名利,心胸宽广。 有利于健康长寿。 名利观念太重,往往会影响情绪。 长此以往,自然会影响健康。 我有一副对联:君子处事宽容,儒家平和。 这副对联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一个人如果能用这样的心态去对待事情,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他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我的个人生活很坎坷,经历过很多磨难。 但。 我能够平静地生活到今天,八十多岁的时候,我对这副对联有了深刻的理解。 从健身养生的角度来看,正确看待名利、保持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最后的问题就是武术的训练方法。
我练过很多种武术,最后主要是练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遵循太极拳理论的要求。 学习太极拳是否需要练武,要看个人情况。 你不仅必须具备这种品质。 习武也是有条件的。 我小时候练过武术,但是……后来,这个条件已经不满足了。 我练习的不多,我更专注于研究太极拳的理论和历史。 在养生方面,太极拳主要注重益气。 一般体育运动(包括一些武术)主要是消耗体能的运动。 在这一点上,太极拳与他们不同。 比如长拳,运动员练完一套动作后,往往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 这种消耗大量体力和精力的运动,往往是为了运动成绩而耗尽体力,而且到了老年。 精力和精神的严重丧失往往会导致过早衰老。 相反,他的体质却不如常人。 例如,穆罕默德·阿里。 到了老年,健康状况非常不好。 太极拳则恰恰相反。 它是一种培养人的精力和精神的运动。 所以,只要练得好,晚年也能锻炼得好。 身体往往非常健康。 很有活力。
当然,如果太极拳练习不当,不仅不能保存精气神,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例如,有人将气功的练习方法引入到太极拳中。 强调呼吸。 这是非常错误的,会造成气滞、胸闷。 也有的人练太极拳时,心神不和,轻柔缓慢,如行云流水。 相反,他们追求强大的力量和高难度的动作,认为这样可以练习武术或在比赛中获得高分。 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修行不能培养精气神,反而会消耗精气神。 陈式太极拳有发力动作和跳跃动作,但现在很多老拳手练习起来都很轻柔、缓慢,只有很少的发力动作。 这是为了健康着想。 因此,人体的能量和能量被过度消耗。 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长期过度消耗能源和能源。 会影响寿命。 因此,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保存自己的精气神。
总之,要练武、强身、养生、长寿,首要的是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是家庭小环境要好,第三是心态要好,第四是要善于练拳。 按照太极拳的原理进行练习。 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如果不按照这个原则去练习,而是引入现代竞技体育,到处乱跳。 抖脚发力,精力和精力消耗过多,往往会适得其反。 它不利于健康,更不利于健康和长寿。
[下一页]
秦清风:武术靠文化滋养,道德修养靠修养
武术训练包括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拳器组合和套路练习等。武术徒手格斗训练包括基本的拳、踢、摔、擒拿等,以及相应的技巧训练,如靶技、技击等。沙袋作业等。 最后过渡到两人实战训练。 以上训练基本上属于体能训练。 这些训练基本上都是消耗体力的练习。 因此,在传统武术的训练中。 以保证形体训练的安全,增强体力,保证健康长寿。 各种拳法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内功、养生功的训练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在练习和养生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训练与营养并重。 一些有代表性的拳法,如少林拳。 为了有效补充拳击和实战训练中消耗的精力和精力,在具体练习过程中,根据季节的变化,必须训练内功和养生功,与武术和武术的训练相协调。攻击技巧,同时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武术技巧的同时保护身体健康。
2.练习并保持同步。 有一些传统拳法是同步练习和保持的,如太极、八卦掌、少林柔拳等,在这些拳法的练习中,手法、身法、步法、呼吸和意念是紧密配合的。 凸显了拳击、技术、功法、保健的高度综合。 拳法动作、实战技术与心练、练气、练力、练功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达到同步训练、互补训练的理想练习状态。
3. 注重培训。 在一些传统拳击比赛中。 对武术训练和养生有一定的重视。 这些拳种一般都强调拳击器械的训练。 注意练习的深度和强度。 并进行实战动作训练。 对内功、养生功的训练要求不是很严格。
基于以上三点,在拳击和器械的训练过程中。 健康长寿应该是第一位的。 这也是学习武术的主要目的。 至于如何修炼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各个流派都有不同的修炼方法。 在少林拳方面,我的体会是多练习养生功法。 修禅修性的同时,还必须读书修武。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例如,我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习书法。 并参加书法大学函授学习。 现在已经毕业了。 我主要学习隶书。 在临摹古碑文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 培养你的性格。 文武之道,宽松从容。 在习武的同时,学习文学艺术,有益于人们的健康长寿。
[下一页]
赵友斌:练太极拳提高健康意识
练好武术,同时保持健康,是当今人们最普遍、最突出的追求目标。 “如何练太极拳,既能增加功夫,又能达到健身效果?如何练健身?如何练伤?” 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练太极拳要注意什么?”等这样的问题是大家经常提出的,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
首先,武术练习最好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成长期,更容易学习各种套路,接受各种速度、强度的训练。 这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全面的基础。 武术有一些共同点。 融合是有好处的。 但不宜全部练习,因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太多会导致纯化困难。 适用于中年、老年人或体弱者。 建议选择自己喜欢的拳击学校,长期学习和练习。 当然纯粹是为了健身娱乐目的,多学几样东西也没什么不好。
二是有几年的纯功。 “勿忘练二遍,三遍四遍,功夫更长久”,指的是练功夫。 重复一两次就叫养生拳,重复三四次就叫功夫拳。 每天早晚如此练习。 坚持下去。 只有坚持几年,才能获得努力的积累。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年四季都必须如此。 六天的锻炼比七天的锻炼更有效。 空闲时间多练习。 忙的时候少练一点也没关系。 充分休息,适时调整身心,就会事半功倍。 武术中有很多东西需要练习。 你不能同时练习它们。 您应该计划分阶段进行练习。 比如,先选择三两个功法或动作、技巧,练习五六个月。 一旦你彻底练习了上半身,你就可以学习一些新动作并再练习几个月。 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一点会有所改善。
三是分步推进。 不要急于求得快速结果。 如拳、剑、刀。 矛、推手,不到一年就全部学会了,都被“忽视”了。 我刚刚了解到一个粗略的想法。 虽然做法相同,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三种味道。 尤其是太极拳,同样的套路、同样的动作,练功年限不同,领悟的深度也不同。 运动量和训练强度也逐渐增加。 例如摇杆时,先左右手各摇20次,稍事休息,然后再各摇杆20次,直至100次为一个节。 早晚各摇动一节,共200次。 如此持续一个月,等身体适应后,将左右手增加到30次摇动。 每天300次。 有了这样的节奏,当你每天练习摇晃1000次,并长期坚持,从量变到质变,你的功夫就会稳步积累和增加,你的实力就不会轻易受损。 今后保持规律、适度的练习。 只要继续努力就可以了。 中老年人应以练拳、推手、功夫为主。 姿势的高低大小和运动量要适中,才能达到功夫与滋补相结合的效果。
四是有良师益友。 好的导师能够解答问题,不断介绍高层领导,少走弯路; 好朋友可以互相学习技能。 经验交流。 学习彼此的长处。 持续改进。 感觉不错。
每项练习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虽然练习太极拳有很多好处,但训练方法不当也会带来弊端。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常见的不正确练习方法还有:用意太大。 过于注重呼吸,重点不清楚。 不正确的姿势、过度或剧烈的运动等,这些都会造成伤害。 其他还包括合理饮食、不空腹练拳、不暴饮暴食等。 过去的旧观念是拳击需要大量的锻炼。 如果体力消耗较多,就应该多吃一些。 多吃可以增强体力,要吃好东西。 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应该引起重视。
练习太极拳是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太极拳来提高太极拳修炼的理念。 提高健康意识。 我认为太极拳的健康理念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道德。 健康是一种资源。 当资源耗尽时,资源不可能永远存在。 因此健康需要管理和储蓄。 武术练习是对人类健康的一种资源管理。 通过管理,才能达到对人类健康最有效、最长期有益的利用。 学习和练习太极拳需要很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一健康资源。 著名太极拳宗师赵斌先生健康长寿至93岁,他有一句简短的习武养生座右铭:“心情好,生活合理,坚持锻炼” ,你将无法承受任何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