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中国武术派别)

  历史来源

   武术绝招全部_武术绝招少林心意_中华武术八大绝招/

  崆峒派后裔习武

  崆峒武术始于唐代,清末达到顶峰。 到了现代,它基本上已经淡出了普通人的视线。 以至于大多数人都认为崆峒派只是武侠小说中的虚幻派。

  在现代武侠小说中,崆峒派是一个名气正盛的门派。 他们的武术以剑术为主,手法凶险、辛辣。

  事实上,剑法只是崆峒派的武学之一。 崆峒派使用扇子、拂子、铁耙、双钩等多种武器。 现代弟子习武时,很少用剑。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功,雄伟西塞”。 事实上,崆峒武术流传甚广。 在清末的广东,武术成为抵御外敌的工具。 崆峒派第八代掌门袁一飞和第九代掌门胡非子都曾有过战功。

  崆峒武术并不是只有道士才修炼的武术。 月牙铲、拂尘、扇子,都是崆峒派的常用兵器。 拳法中有先天罗汉十八手、崆峒太极等,充分融入佛、道、儒三种文化。

  与宗主相关的规则

  崆峒教与其他教派的区别在于地位之名。 在一个宗派中,地位和权力最高的人,在少林寺被称为“方丈”。 武当峨嵋等人大多被称为“掌门”,崆峒派则称他们为“张派”或“张派人”。 原因很简单,因为崆峒派有八个掌门,就是飞龙。 宗主、追魂宗宗主、灭生宗宗主、醉宗宗主、神拳宗宗主、花甲宗宗主、七兵宗宗主宗门,悬空太极宗掌门,但只负责管理自己的领域。 宗门弟子,八位高手平级,互不监督。 由于悬空宗的武功基本上都是师傅修炼的,所以悬空太极宗的师傅基本上就是下一个师傅。 而比八位宗主高一级的,就是宗主。

  按照崆峒派的规矩,每一代宗主都不能有工作,只能毕生致力于传授和弘扬崆峒武术。

  崆峒派早年的宗规中,就有传教、开宗之说。 根据宗门掌门辈分,宗门为单数时(即第一代、第三代等)称为宗门,宗门为偶数时(即第二代等)称为宗门。一代、第四代等)。 传授武术,就是师父尽力将所有的武术传授给徒弟,使弟子不致失传。 一个师父最多可以拥有十六名徒弟。 所谓开宗,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各地一定数量的徒弟必须修炼我们宗门的武功。 按照规则,在先开宗的地方,先加入的就是师兄,在后开宗的地方,后来加入的就是师弟。 师兄和师弟,并不以武功高低来划分。

  崆峒派的另一个规矩是,每个徒弟所传授的武功都不同,分为一、二、三重。 除了弟子之外,还有十名祖师弟子。 他们必须从优秀徒弟中选拔,传授崆峒派高深武功,担任宗主的助手。 传授弟子武术的时间一般为三年。 但每个宗主都要前往各地传授武功,往返奔波。 所以,三年是指师父实际指导的累计三年。 三年后才能离开这个行业。

  各代简介

  第一代飞鸿子唐代甘肃

  第二代飞穗子宋代甘肃

  第三代云离子元代甘肃

  第四代费云子(黄石克),甘肃,明代

  第五代美姑(女),四川人,清朝

  第六代飞尘子(瞿一红) 清四川

  第七代陆臣子,湖南人,清代

  第八代袁逸飞清代居广东

  第九代胡非子(胡惠民) 中华民国浙江省平湖市

  第十代燕飞侠(王晋)吉林

  第十一代白义海 甘肃·平凉

  花无影(女)日本东京(日本崆峒派第十代教主,师从燕飞侠,也是燕飞侠的妻子)

  崆峒派成员的选拔标准与武侠小说中的不同。 据说,崆峒派掌门要求他必须掌握八种武功,学习一百一十八种武功。 这118门武术,软硬风格不同,一个人很难适应。 只有能够将它们全部炼化的人才是武林奇才,才能成为宗门成员。 没有这样的巫师,这个时期就不会有大师。 因此,千余年来,崆峒派武功一直延续,而张派成员却寥寥无几。 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奇怪。

  张牌第十代燕飞侠已追随河西。 前九代英雄的踪迹已不详。 甚至传说也很少被保存至今。 后人能记住的,都是口口相传的张牌。 姓名。 燕飞侠是20世纪70、80年代武林界的当红人物。 16岁时获得首届全国武术比赛冠军(1956年),17岁时在缅甸世界武术比赛中获得五项冠军。

  八项内容

   武术绝招全部_武术绝招少林心意_中华武术八大绝招/

  崆峒派第十代掌门燕飞侠

  崆峒武术发源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传统武术五大名派。 始祖是飞弘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学习道教和艺术。 崆峒派武术的特点是“兵器”(兵器),不属于十八类兵器。 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小巧玲珑,便于携带,而且很难被对方发现。 他们常常能在战斗中出其不意地获胜。

  崆峒武学有八门,从初级到高级分为:飞龙门、追魂门、灭生门、醉门、神拳门、花立门、奇兵门、悬空门(太极门) 。 每扇门都有十五六套东西。

  飞龙门

  是崆峒武术的第一流派。 本门派包括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棍、飞龙铲、飞龙双钩、飞龙双鞭等。在此基础上又增设追魂门、杀生门、醉门。门、神拳门门都有拳、掌、刀、枪、剑、棒、铲、双钩、双鞭等功夫一一完善和变化,增强了难度和攻击性。 。

  追魂门

  飞龙门的基本套路和动作都加强了追击。 进攻时招式多变,招式逼近连绵,有压倒山海之势。 他们各路的名字也从飞龙门的“飞龙”变成了“追魂”。 即:追魂拳、追魂掌、追魂刀、追魂枪、追魂剑、追魂棍、追魂铲、追魂双钩、追魂双鞭等。

  危及生命的门

  是以追魂宗为基础的另一个层次。 其特点是凶猛、招式致命、招式频繁、无路可逃。 因此,灭生宗的每一个分支,都被称为“灭生”,比如“灭死”。 拳、致命掌、致命剑、致命棍等十几种套路。

  嘴门

  是在杀的基础上进一步进阶,主要强调动作中的跳、转、落、腾、蹲等技巧。 醉门分文武两类,称为文八仙、武八仙。 文八仙呈现醉态,没有任何下落的动作,而武八仙则有跳跃、坠落、跳跃的动作。 因此,嘴门有十几种套路,如闻醉拳、五醉拳; 文醉剑、武醉剑等,皆为文、武之套,拳、掌、刀、枪、剑、棍等,铲、钩、鞭俱备。

  神拳门

  所谓神拳,就是花拳绣腿。 这种绣拳绣腿,并不是表演中通常说的那种“绣腿绣拳”。 这一拳不实,用意不用力,如游龙一般。 是崆峒派拳法的巅峰之作。 本派还有拳、掌、刀、枪、剑、棒、铲、钩、鞭等十余种套路。

  花架门

  是以神拳为基础,结合敦煌画中飞形的一门集攻击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高级功夫。 其造型优美,攻击巧妙,特别适合女性练习。 花家派中有桃花扇、花架拳、花架枪、花架剑以及龙凤双钩等十几个套路。

  七兵门

  是崆峒派最具特色的武术。 其特点是兵器短、阵型强。 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虎筐、飞爪、佛尘、九物。 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峨嵋刺、天梵印、太通法钟等。阵法有太极阵、八卦阵、十二生肖阵、二十四天魔法阵、三十六龙阵、四十八镇魔阵、六十四卦齐天阵、八十一天奇门遁甲阵、七星阵回天阵、二十八星辰造天阵、十套阵法等等。

  悬空门

  悬空门是崆峒宗的秘宝,大部分都是根据历代宗门的绝活打造而成。 其内容包括古代太极八势(崆峒太极)、无象神功、达摩神功等,修炼内功。 “益通疗法”是一种集针灸、中医、易经、气功于一体的治疗方法,是崆峒山的瑰宝。 其中,针灸采用时间的“灵龟法”、“子午流注”,从《周易》的卦象中推导出穴位和经络,结合气功的指导和辅助,以及一些中草药。服用后可达到治疗疾病的奇效。 以藏传佛教咒语、手印为基础的修心方法一直是最流行的方法。 崆峒派非常重视它,将其视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备法宝。 此法以《金刚七句》、《一切如来心密咒》、《莲师心咒》为主课。 每句咒要念八十万遍,直至心空如宇宙,身如宇宙。 以大智慧、大勇气、大慈悲、大觉、大力达到佛境界; 为人处世,要坚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纲。 在修行方面,按照道家所解释的道法,自然空性,如前所述,达到无我、无相、无执着、无执着的境界。 展现你的神通,服务苍生。

  武术特点

  崆峒派武术集修身、滋补、强身、攻击于一体,实用性和观赏性很强。 类别齐全,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练习。 它吸收了佛、道、儒三大宗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育体系,传承了神秘的东方文明之魂,神秘、神奇、迷人。

  崆峒派武术以柔美、优美为主,身体、步法、手法多以圆弧、曲线构成。 它采用太极阴阳鱼来处理哲学思想,并在动作中使用力量和防御。 攻击时动作有静,极为生动,刚柔相济,特点是兵器短、小、轻、软,如扇、刺、佛、尘、剑耙、五行轮、就连神拳门刚烈有力的醉霸仙,在攻击的过程中,也巧妙的击打在眼睛和颈部的薄弱部位,避免了猛烈的攻击。

  崆峒派武术注重观察热爱生活,以武修性。 其上乘功法包括无相神功和达摩神功。 它伸出双臂拥抱大地,就像母亲拥抱婴儿一样。 柔嫩的躯体吸收了大地、日月。 本质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花家门的各种拳法如飞舞般优美,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 练习时伴随着古筝、二胡等舒缓柔和的曲调,让武术者陶醉,让观众如痴如醉。 很有观赏性。

  崆峒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总结和创新的修身之法。 自古以来,远古仙人广成子就在崆峒山修行,从而产生了《史记》中记载的“黄帝问”和《尔雅》中记载的“崆峒人与武功”的史实。 截至2013年,日本有七座崆峒山。 东排武术馆的建立,记录了武术作为一项独特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崆峒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囊括了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延续的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的精髓。 其法器中的月牙铲、佛尘、扇子,以及拳法中的先天罗汉十八手、飞龙拳、崆峒太极,都具有三大宗教的文化信息,这也证明了崆峒山有儒、释、道三种宗教。 团结的历史事实。 从崆峒武术八门,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从认识自然、强身健体到完善自我的文化观念过程,具有文化演进的历史特征。 [2]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