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形意拳极致内功

  探秘形意拳极致内功
这套形意拳内功绝招,可说是无与伦比、独领风骚。起手打出鹰捉要身平,鸡腿撑体,动作十分灵活。接着,熊膀挑担,肋骨举,身体保持中正,神贯顶。尾闾稳定,劲力坚实,全身重心扎实。老虎坐窝藏身,动作优雅,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实用性。还未开拳头,车轮就旋转起来,一气呵成。
两手如掌如扇门,全凭腿部击打对手,三口并一口,打人轻松自如。手部出入,气随呼吸,呼吸有如出入,不离中道。用呼吸来引导身体的动作,提踩随气之呼吸,自由自然地来回出手。手护守护外五官,肘护守护内五脏。五行之道相互扭转,花式变化极多。手摩外五行,肘摩内五行,摩经摩胫,意气充沛,内外相连,有如浑元一体。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由心而起,由口而落,口是洞口,丹田是虎窝,出洞入洞,舒缓自如。
以鹰打出,熊回收,熊出洞,虎离穴,捧、撑、掇、碟,击打动作轻松自如。起是去,落是打,顾打不分,令人目不暇接。拧裹钻翻,挡搓钩阻,先切后打,起侧落坠。拧丝劲曲中求直,圈中圈,柔中生刚。身如弓弓手似叶箭,卸劲开弓出手放箭,出入有致。
这套形意拳内功绝招,充满了神秘魅力,体现了武术的内外结合。习练它,既能强身健体,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形意拳五行拳 融合阴阳之妙
在这套惊人的形意拳五行拳中,腰束胯,气沉丹田。松肩裹肘是顾法,沉肩坠肘是打法。在动之中追求分力,静之中体现合力,优势互补。这种跟着敌人的动作进行拳击的技术,有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手打、足打、肘打并膝打,全身各部位的动作都甚是奇妙。在打法中,要有恰当而契合的内外结合,才能使势如虹贯。必须先上半身再随手足齐到,才为最佳状态。在三口并一口的运用技巧中,舍身于怀,拳在怀中变,步在后足蹬,切勿忘记舍己从人。力出于根,气出于丹,意出于心。起伏转折,势正招圆,将内五脏动、外五拳随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伏进退,心身统一,形态优雅而有劲,像形意拳打出的球,精准,标准,虚实相间,形格合拍。
在这套形意拳五行拳中,运用智勇并重,眼明、手奸、腿快、心灵,眼意、心意、手足意相辅相成。三意相连,胜敌纯自然,无可匹敌的动感和气度。这套拳谱中所言“意拳始由岳飞传,智仁兼勇内中含,学者识得真妙诀,所向无敌纯自然”,可谓历久弥新。在这种香醇巧妙的技术下,束小柔巧,简捷利快,阴阳相合,动静互易,五行相承,融合神秘奥妙,形意拳五行拳更显得意韵横生。巧妙运用意拳之道
在意拳中,要想做到合适,必须使每一个动作全身束而为一,不仅要缩小目标,还要主要是以柔制刚,用巧破拙。拳谱中说:“束身而起,藏身而落”,就是说明此意思。手足要简捷,中道出入,追求速度迅猛,不拖泥带水,不迟慢缓滞,才能真正做到简捷利快。拳谱说:“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还先慢”,也是在讲此意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阴阳相合,达到中和之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生互长,都不可过度而忽略了另一方。在拳术中,动静互易,不可分离,特别重要。这种巧妙运用意拳之道,不仅体现在规格上,还应用在动作中,懂劲,才能真正入道。心意融合,贯穿于形意拳的每一个方面。
“大匠不能弃规矩”,这是形意拳教育我们的重要规范。无论是形意拳的基本功夫,内功拳,还是绝招,规格都是基本。如果基本上合乎规格,就要善于应用,才能更好地了解每个动作的目的。应用的好坏,仍要看规格的严格程度而定。规格要严格,才能更容易做好。拳谱中说:“三回九转是一势”,说明1动作不离基本的规格架势。懂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功拳技术,需要将气沉丹田,注重内劲的发挥,让整个身体周身一体。如果不强调这些技巧,形意拳就不再像艺术品一样的有价值。入道,就是入了武道,需要强化身体锻炼,环顾四周,注重呼吸调整,才能达到入道的境地。拳谱说:“拳即是道”,说明了心意拳技巧的深度。杨永蔚先生对于形意拳之精辟见解,言简而意深,规格、应用、懂劲、以及心意之融合,皆是形意拳技能中不可或缺之重要部分。只要掌握这八个字,就掌握了心意拳的精华,就像五拳和十二形拳的十七个基础动作一样。虽然手法很多,但只有专一精致,才能发挥真正的力量。心意拳强调形式简单,但用途精练。而杨先生的八个字体现了全面掌握心意拳的核心思想。 规格、应用、懂劲、入道是这八个字的内涵之一。
规格是基本原则,没有规格就不成方圆。练习心意拳必须按照拳谱上的规格进行训练。否则,往往会违反生理卫生,伤害身体健康。
应用的精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技术。我们的练习不能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和防身御侮,否则就会浪费时间。
懂劲与规格和应用密切相关。外表的势力是为了内心的劲力服务,内劲愈出,外势愈演。劲之妙诀在于圆顺,劲的应用,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掌握正确的姿势。
入道,就是进了这个门学习道路。意拳有着自己的理法和妙诀。只有在练习中理解,才能达到高超的武艺。一旦理解,就可以牢记技巧和方法。古就说:“举法举则源充,源充则流沛。”就是要在这些理法中寻找神化境界。分开来说,有无数种技巧,但结合起来,就是一个气。意拳是一种形式简单的拳击技巧,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果想要掌握意拳,就必须按照规格来刻苦练习。就像只有在一番冰霜之后,梅花才会散发清香一样,需要经受磨练。 稳定重心,协调力均,先顾后打,先缩后伸,先摧后绝。 首先是稳定重心,这是意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打好拳击基础的关键。就像修建房屋必须先打好基础一样。如果重心不稳,便没有根基,拳击技巧也就没有发挥力量的根基。此外,如果重心不稳,不仅攻不了别人,而且敌人稍微一推,自己也会摔倒。要想稳定重心,必须先保证身体的均衡,不要偏斜,同时要控制好尾部运动,将它放在一个像老虎坐在窝里一样的稳定状态,这样才能达到目标。 其次是力量协调,这与稳定重心密切相关。只有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各部分的力量平衡,身体才会保持均衡状态,重心才能稳定。初学意拳,人们常常动作不平衡,前倾后仰,左右歪斜。这些动作不仅不能击败敌人,反而让敌人有可乘之机,自己也容易失败。在打拳之前,要先身体平衡,并注意先防守再进攻,先收缩再发力,先摧毁敌人的力量,再一击致命。这样才能让意拳的每个动作都有力内在。推,打出之劲将会减弱。所以需要打拳时,同时运用三节相摧之劲和腰腹之力,先摧后绝,形成弹力十足的抖劲,这样才能打出有效的攻击。在初学的时候,容易忽略这一点,只顾着攻击而缺乏连贯性,这样便会造成攻击力不足,容易被敌人抵挡。 其中,力量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周身上下的力量必须平均协调一致,成为整体的力量。这不仅能够让你站稳不败,还符合生理卫生的标准,姿势优美。 先顾后打是非常重要的拳法之一,也是兵法中的后发制人的道理。在先顾的时候,能够让你躲过敌人的攻击,在敌人虚弱的时候进行进攻,从而取得胜利。但是初学者往往只顾着进攻,忽略了守护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导致失败。当然只顾不打也不符合拳法要求,必须在顾打和进攻中取得平衡,这样才能运用拳法的妙处。 先缩后伸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缩进去后必然会伸出来。前臂用力缩回,会产生反弹力量使后臂自然伸出来,形成通臂之力。如果只顾前臂往前伸探,而忽略后臂缩回,攻击力就会很小,容易被敌人抵挡。因此必须形成一个连续的动作,让敌人无从下手。 最后是先摧后绝,这也是完成有效攻击的关键。必须运用三节相摧之劲和腰腹之力,先摧敌人的防御,再抖出富有弹力的抖劲,才能打出有效的攻击。如果只是摧而不抖,就会失去力量,打出的效果会减弱。所以要在攻击时,同时运用三节相摧之劲和腰腹之力,先摧后绝,形成弹力十足的抖劲,这样才能打出有效的攻击。绝,如果只有抖劲而没有摧劲,那么会容易出现空虚飘浮的情况,无法形成合劲,也无法打中目标。即使能够打中,也很难发挥出力量。因此在日常练习中,要着意练习先摧后抖绝之劲。 在形意拳中,先守后攻,以静待动,体用兼备,智勇并重。先守后攻既能保证自身安全,又能限制对方的攻击,体现了“静能制动,先守后攻”的妙处。如果只凭勇猛进攻而不采取防守措施,很容易失败。在形意拳中,注重武德,胜敌在于自卫原则下胜敌,往往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 以静待动,是一种以逸待劳的策略。当敌人攻击时,我们要引导敌人攻击失败,使其自取败因。然后我们才能借助身体的力量在静止中实现攻击。同时,止戈为武,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名言。战斗使人身受伤害,而我们不能轻易地使用武器。因此,在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尽力谈判和平,彼此和谐相处。在面对人们无理取闹的情况时,我们不能放任不管,而应该勇敢奋起,消灭这种消极情绪,最终达成和平的目的。这体现了“斗争求和平”的意识。拳击运动也是这样的道理。在注重武德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注重学习拳击的基本功和套路,坚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法,这样经过长期的锻炼,不仅能够使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够健康长寿,这是运用拳击技巧的一种基础。 在学习意拳的过程中,智慧和勇气缺一不可。首先,在智慧和勇气上要同等重视,学生们应该在体会并掌握拳击技术要领的同时,注意运用这些技巧,将它们发扬光大。因此,意拳必须有智慧和勇气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效果。 在学习意拳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特别留意阳阳、虚实、曲直、刚柔,分合圆活,沉着坚定这几个方面。阴阳心意拳体用,与阴阳道理契合。我们在进行拳击运动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何时用阳性的技巧和阴性的技巧。阴阳相辅相成,缺乏了阴阳的平衡,便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拳谱中说:“拳中阴阳相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最佳效果。”意拳的一种重要意义在于先思考再行动。虚实取合是意拳体用的重要原则,虚的内含有实,实中也含有虚。通过“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应用,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形势时,我们才能处之泰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体用效果。 在意拳中,曲直并不是敌对的关系,曲中求直,并非求直出直入。这需要顾先用直中之曲,而后再打出曲中之直,打出的拳劲顺着拧转的位置收回,就像线经过筒旋转出来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并且在攻防之间,具有化解对方攻势的妙用。 在意拳的打法中,刚柔也是非常关键的。柔劲是指韧性强的柔软的力量,刚劲则是指刚硬的力量。柔软的力量也有坚硬之处,这种力量是韧性的力量,内含强大的内部力量,能够发挥出刚劲的效果。当与敌手对抗时,柔劲可以化解对手的攻击力量,把对方慢慢地缠绕住,这种柔能克刚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刚柔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出拳法中的妙用。 在整个意拳的运动中,分合圆活的转化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顾之则分,打之则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均衡而有效的劲力。拳法入俯身入曲中,关节运动利索圆活,也是达到分合圆活的体现。这种整体打局部,整劲打局部的打法,更能发挥意拳在实战中的优势。打散劲是一件相对容易获得成功的事情。通过长期的锻炼,身体周身流畅自然,分合自如,不会有屡屡错乱的情况发生,也不会出现怒气冲冲或使用笨拙力量的情况。 在意拳的动作过程中,沉着坚定是非常重要的。下盘必须要保持稳固,上身才能灵活自如,有良好的基础支撑。在顾打、分合、曲直、刚柔等方面的动作中,都要切实做到沉着坚定,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练习中,需要先进行横力的练习,然后再练习竖力。因为实际上,竖力要比横力更重要。在意拳的打法上,横力是指顾的力量,竖力是指打的力量。通过横力来控制虚劲,通过竖力来发出实劲。横力与竖力的相互补充非常关键,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体现。 在意拳的练习中,先要练习柔力,然后才能练习刚力。柔力和刚力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力量过于刚硬,就会容易折断;如果力量过于柔软,就会显得软弱无力。所以,在意拳中需要柔刚相济,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类比于“弹一出,仍是瞄准自卫”,在意拳中用柔克刚,用刚化柔,取得最终胜利。先起后落是意拳中非常重要的招式,在动作中先起动,再落下来。起其实就是动,落即打。起落之间如同翻涌的水浪,其中起动是为了诱使敌人的反应,而落下来则是静态的攻击敌人。在起动中用横劲,在落下时用竖劲,但是起的时候不见横,落下时也没有顺劲,这样才能体现出意拳的妙法。 在意拳中动静结合,动时分力,静时合力。顾是指用分力,打是指用合力。将分力与合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掌控战局,胜券在握。 在意拳的练习中,体和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理解自己练习时的意义和用处,每一个动作都要区分敌我,保持清醒的头脑,内外合一,不杂乱。练习时必须要意识到用,练出来的体即是用,用到实战时也要有相应的体表现。只有练出了体用合一的境界,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在意拳中,手知老嫩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使用时,我们既要力量有柔性,也要保持爆发力。在关节部位要丰富灵活,能够快速应对不同的攻击方式。要知道力量的应用方法与策略,不仅在身体健康方面极为重要,在实战应用中也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总之,意拳注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强调体用一体,力求达到动静结合的最佳境界,在实战中更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在意拳中,吃饭要在中节,打人要在根节,三者缺一不可。这三个节段相互补充,是壮健身体的保证。 在意拳中,拳法刚柔并济,虚实变化,让敌人防不胜防。虚实之间变化无常,使人猝不及防。 步法在意拳中非常重要,以单重为要,不可双腿用力。如果双腿用力,体重会在两条腿之间分散,身体无法用力,使得拳法失去灵活性。单重步法可以让身体的重心稳定在后脚上,而前脚则可以随时灵活运用。 呼吸在意拳中也很重要。呼吸要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呼吸要保持自然,并且在练拳中不断调整,称之为“调息”。在第二层次中,呼吸要控制丹田,称之为“息调”,这有助于将气流更好地宣泄到身体各处。在第三层次中,呼吸要与心肾相济,转化为“胎息”,细腻而不可见,是练功中的高境界。 在劲节方面,意拳注重刚柔相济,既有刚劲,又有柔性。刚劲是指对敌人发力时应该用力有度,柔性则是指发力前身体应该有所准备,以更好地发挥力量。只有遵循刚柔相济的原则,才能掌握意拳的真正精髓。在意拳中,用“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来形容,即必须刚柔相济,以应对不同的敌变化。如果过于刚硬,就容易断折;如果过于柔软,则会失去攻击性。只有刚柔相济,才能真正地使意拳发挥效果。 意拳中的内外合一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骨干。也就是说,五脏六腑要动,身体的外部同样要和身体的内部统一协调,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在内外合一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做到体用兼备。 李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意拳大师,终其一生都在锻炼意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他的手法变化多端,无人可挡。他尤其擅长运用腿法,每一次踢都能准确地命中目标。提起李师,人们无不赞叹他的杰出成就。 对于阴阳的原理,李师可以说是领悟到了极致。天地万物中无不体现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意拳的实践过程中,必须顾及敌人的动作,才能更好地打击对手。意拳中的技巧,必须要符合阴阳的对立统一原则,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威力。 总之,在意拳的锻炼过程中,需要刚柔相济,内外合一,运用阴阳的原理,方能做到体用兼备,真正地掌握意拳的精髓,成为一名杰出的心意拳练习者。在意拳中,打和顾似乎是矛盾的两面。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刻苦的锻炼,就可以达到制敌取胜的目的,进而达到意拳的妙境。 意拳的五行理论,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与身体内部的五脏肺、肾、肝、心和脾相结合在一起,形成取生克制的原则。同时,五个拳套与五脏相对应,展示了意拳在制敌与健身方面的关系。 在意拳中,动静是阴阳对立的体现。通过将意放在静态中,将拳作为动力,将腰身和四肢在不断的动态和静态之间交替转换,形成拳套,布局好让敌人进入的阵势。因此,动静是意拳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锻炼拳套或与敌人交手时,必须应用虚虚实实的策略。谋求真空虚实的转换,使敌人陷入我们的拳套之中,我们根据情况可以采取柔和或刚硬,进退有据的策略,使敌人无法捉摸我们的行动,最终出奇制胜。这实质上是在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使虚实两面得到了高度有机的统一,真正体现了意拳的奇妙。意拳中的“起落”是身体运动时的两个相对方向,上升为起,下降为落。在身法、手法、步法上都要紧密结合,形成龙腾虎跃,猴纵燕飞般的优美体位,同时增强打击力量。 在技击中,进退非常重要,进为攻,退为守。在进退的选择上要当机立断,指挥着自己的身体,使进退连成一体,以取得胜利。顾打二字特别强调对敌,必须先顾后打,将动作中的对立因素有机而合为一,才能将胜算操于自己手中。如果只顾不打,就无法遏制敌人的进攻;如果只打不顾,就会置自己于险地,这样的拳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意拳中,伸缩是顾打的一种表现,体现在身法和手法的运动上,与步法的进退也有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劲力。尤其是要注重缩劲的运用,因为缩劲能够让力量在瞬间集中,形成更加有力的打击效果。 总之,意拳的训练需要体现出起落、进退、顾打、伸缩等原则。只有将这些原则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掌握好意拳这门技艺,让自己达到技艺的巅峰状态。拉弓射箭之道,得回方能放得出箭去。在拳术中,智慧和勇气是相辅相成的。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而没有勇气的智者无法发挥出他们的智慧,产生实质性的力量。 心意拳是一种以智慧和勇气为特点的拳法。不是通过肌肉的力量来获胜,而是通过智慧来取胜。因此,在体育锻炼中,不仅需要锻炼身体,也需要发挥智力。这些要诀非常重要,学者们必须特别注意。 静功在拳术中是通过调息来实现的,而动功则是通过手足动作来实现的。在进退和起落的动作中,需要遵照规矩。同时,在手足的动作中也需要和顺,内外神气相合,这被称为调息。通过身体的动作旋转,纵横往来,在一气流行的同时循环不断,这也被称为停息,或称之为脱胎神化。虽然静功和动功看似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尤其是通过盘根有功,可以与对手较量勇气,经常阻挡对方的出手。宋先生的燕形一拳练得非常精妙,可以从凳子下面靠近,速度非常快,这是普通人无法达到的高水平。著名武术家郭云深曾说过,武术意拳有三个层次的道理,分别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三个层次的训练都是为了使人达到回归本我、彰显真我之境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意拳有三个层次的功夫练习,分别是易骨、易筋、洗髓。易骨是巩固基础、强壮身体的训练,让身体的骨骼质地坚如铁石,给人一种威严、稳健之感。易筋是让身体的筋膜更为弹性,筋长力大,劲力纵横,生生不息。洗髓则是让身体的内在清空虚无,轻松自然,神气运用圆润流畅,身体转动轻盈如羽。 意拳有三种练法,分别是明劲、暗劲、化劲。明劲训练以规矩不可改变的动作为主,身体的转动必须和顺不突兀,手足要整齐划一,落点准确。暗劲则侧重于神气的自然舒展,圆通灵活,无拘无束。化劲则要周身四肢转动、起落进退时都不着力,让人完全意志运用身体的动作,尽显神功外现。总之,意拳的训练目的是使人达到身体的极致状态,让自己回归内心、显现真我之境,这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修炼。拳谱中强调了许多拳术细节,这些细节关系到了是否能够在实战中应用,而其中的启示则是要达到一种「一气」的状态,意指整个身体处于顶峰状态。 其中,逆来顺受的应用是要消耗对手攻击的实力,以柔克刚。和而不流则是针对英雄蓄势待发的攻势实施的招式,以固定的重心绕开对手的攻击,并抓住机会反击。束展统一则是指整个身体近乎一体,缩小身形,消耗对手力量与意志。最后,攻守均有是拳术技击中最重要的一点,需要达到进攻防守的均衡状态。 拳术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注意,全身上下、手足配合要如同车轮一般无限循环,以顶峰状态来展示精神与力量的统一。只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才能在实战中应用拳术。练习拳术需要不断地反复推敲每个动作细节,只有心意贯通,才能做到三回九转,成为一身连绵不绝的动作,而不是简单的技巧动作。拳术练习的奥义非常重要,每个细节都需要注意,因为一个不小心失误就会将攻守分离,导致失利。 拳术中的神气动作形态虽是方正,但最为重要的是内部的精神状态和气势的流畅自如,身体得到充分练就并能身体健康,在战斗时也能立于不败之地。拳谱提到,尚德不尚力,只有蓄养神气才能旺盛不衰,才是真正健康的身体。 一体是内外三合的总结,在身形、动作、思想等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要达到这个状态,需要循序渐进地练习,以身心合一,不断改善。 拳术中还有一个循环无端的状态,通过任督二脉的循环,混元一气升降不分,最终达到一种心神流畅的状态。而练成一气则需要空虚自然,周身无微不至,应用无处不在,进退自如。在实战中,盯住对手的关键部位,冷静运用所学技巧,能够获得胜利。 总之,意拳之道在于体用不分,练缩是体,打开是用。练习时要保持清醒,注意眼神的稳定,对内心和外在要有完全的掌控,目的是为了在实战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获得胜利。拳术的艺术在于专注于成法,无论是掌法还是拳法,在对手惊骇之际就能随手施展,变化无穷,运用智慧击败对手。但若仅凭成法,即使能拔得一时之利,也难以战胜更强的对手。 要想在拳术中无敌于天下,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神气不散乱。拳谱提到,修道需要养灵根而静心,战斗时则需要固灵根而动心。打法要起似挡搓,落似钩阻,起如伏龙登天,落似霹雷击地,起落无影无踪,去意如卷地风。这种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起似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施招方法,是内外诚实如一必备的要素。 但若注重道艺的应用,则不同于此。心中空洞无物,靠的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心态。拳术在这样的状态下,不会过于沉重或粗糙,而是蕴藏着似有似无的力量。古人说:“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为真空。虽然是空洞的状态,却也是实至诚的表现。”在拳术中,突然遭到敌人的袭击时,内心并不是有意要打败他,而是根据情况随意而应。拳谱提出:“静止是本质,动作是行为”,即是说要保持安静的内心状态,感知到了则懂得应对,毫不犹豫。这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使用的策略。 能够将拳术练习提升到无拳之境的境界,才能与太虚同体,掌握拳术用于战斗的奥妙,不可轻视。但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却十分稀少。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