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形意拳内功绝招有些研究,最厉害的莫过于起手鹰捉和鸡腿撑体了。当然,动作灵的关键是熊膀挑担和肋骨举,让身体中正神贯顶好像也很重要。而且,我的重心要固定在尾闾稳劲上,那么老虎坐窝也没什么难度。车轮旋转一气行时,记得把五行都藏好,否则也很难胜利。我的拳头一开,五行就开始往里攻,这时候打人比较危险,所以闭住五行很必要。而要把五行都关好,就要靠腿的力量了。三口并一口,我就可以打人如同走了。手的出入和气随呼吸一样,让我勇往直前。我的手护外五官,肘护内五脏,穴道挡不住我的攻击。而两肘和两手一直紧密相连,是我拳法中的不二法门。我犹如箭矢,穿梭不断的拧裹钻翻,不管是拧丝劲曲、圈中圈柔,还是先顾后打,我都能轻松应对。最后,身如弓,弓手似叶箭,动作如同神箭森林般一气呵成,以劲取胜!我对形意拳的掌握程度还是不错的,对于腰的使用我清楚地知道需要束胯、沉丹田来调整气息。还要注意沉肩和松肩的区别,其中松肩裹肘是顾法,而沉肩坠肘则是打法。在施展动作时需要分力,但在静止时要合力,动静之间要有个度。我用松绳系般的松柔,也要有冰清一样的果决,这样才能使手打、足打、肘打并膝打更加和谐。要沾阴才可以腹打,要不然臀尾打人也看不见形。还要知道,如果上方的动作不正确,手足再凶猛也无用。先定下来重心,才能三口并一口地舍身于怀。舍身以变拳,变拳时后足要蹬,不过可千万记住,舍己从人是绝对不可少的。力出于根,气出于丹,意出于心。动作可以起伏转折,但气势必须要恰到好处,以保证施展出的内五脏动、外五拳随的功法。而且起落进退如一,心身和谐,并且要让劲整形齐,球体打人。从体用兼备、智勇并重的学习中,我也终于悟到了眼明、手奸、腿快、心灵的重要性。眼意、心意、手足意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成为纯自然的胜敌高手。就像拳谱所说:“意拳始由岳飞传,智仁兼勇内中含,学者识得真妙诀,所向无敌纯自然。” 看着这张图,束小柔巧的拳势还真是令人着迷。形意拳是阴阳相合,动静互易的好运动,学习起来相当简捷利快。说得好,我深信巧妙的运用全身各个部位是每个动作的必备之道。需要缩小目标,用柔性制约对方的刚劲,从而才能以巧破拙,找到合适的出口。拳谱中提到:“束身而起,藏身而落”就是告诉我们要注意这一点的含义。
无论是个人练习还是对敌应用,在手脚上都要简捷利快,不要浪费时间和力气,走中道出入的路线,只有方能打得顺畅自如,速度跟随着快速迅猛。拳谱所说的“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还先慢”正好传达了这一思想。
阴阳相合是必须得到充分把握,这是为了达成中和之道而必须的条件。独立的阴阳方面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阴阳相互融合才能达到算得上是高深的道理。
在拳术中,动和静的关系至关重要。当需要动的时候就得动,不需要动的时候就需要静止。动静互触,不能自行把它们分隔开看待。
在规格上应当与拳术入门的规范相对应。如果不明白这些规格,那只是在浪费自己在学习拳术方面的时间。因此,动作要符合意拳规范,例如尾闾中正,臀部下稳,圆裆固胯,提胸下腰,按肩练步,提肛挺颈,手不离心,肘不离肋等,必须一一做到。像以前的前辈所讲的那样,理论再深奥都必须从规格开始。入道,这些都是学习形意拳的关键,如果没有规格,就等同于无规矩,而一个大匠是不能忽视规格的。形意拳内功非常重要,懂劲是内功拳之一种,必须要学会将气沉丹田,敏锐地察觉内劲的运用,最后化为一体周身的整劲。不论是横、竖、斜、缠,或者是松、悍、合、坚这些特色,都应当拥有有弹性的抖绝打击,使对手快速地飞出,这才是真正学以致用的好方法。否则,就只会漂亮地姿势和表面应用,却不能真正地动摇敌人,这也是因为不懂劲所导致的事情。
学习形意拳之道,就是走入了武道的殿堂,与元气、呼吸、姿态、座位息息相关。必须要从鼻吸丹呼和丹吸鼻呼开始,才能理解、练习和领悟真正的形意拳之境界。拳谱告诉我们:“拳即是道”,这话实在是言简而意深,杨永蔚先生更是对心意拳的奥妙见解有着深刻的认知。元气、呼吸、姿态、座位等,都是入道中的独特体验。在学习心意拳的过程中,我发现关键点不过只有八个字,就好比心意拳中的五拳和十二形拳所包含的十七个基本动作。我发现在所有的手法中,只要专注并精通其中的一种,就一定能够在施展拳法的时候收放自如,并事半功倍。简单的手法通常是最有效的。因为,心意拳这个拳术就是以形式简单,体用精练的方式为特色的。杨先生的八个字就可以概括出成功掌握心意拳的要诀。
规格、应用、懂劲、入道八个字都是心意拳学习的关键要素。
没有规格就不可能做到方圆之道。必须按照拳谱规格训练,否则就会出现五花八门,自成门户的情况,这不仅不符合生理卫生,而且对身体健康有害。
精通应用的目的在于应用。练习的拳术必须是能够保护自己并击退侮慢者的,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懂劲是指规格、应用和内呼吸的紧密联系。外部的形式必须稳定,内部的动力必须源源不断。通过短圆和柔顺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应用劲。劲的应用,只有在不断的切磋中才能得到实践。其中的关键在于姿势。
入道,就是要掌握心意拳的门径。心意拳中有着本门的独特妙诀和理论。只有练得精通,才能成为武术高手。当理论得以理解时,技术也就能被掌握了。始到终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要想练就一流的意拳必须学会力量的协调平衡,前后左右力量均衡,才能够中正而稳。
在使用拳法的时候,先顾后打显得尤为重要。意拳是一种注重内在力量的拳术,必须先缩后伸,先摧后绝。意拳的本质是注重力量的积累和释放,必须达到力和柔相互转化之境才算掌握意拳之道。必须细心,不可急功近利,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的拳术技巧。
事实上,心意拳看似寻常,最难懂的地方却是它的神秘和崛起。只有按照规格来练习,才能够掌握心意拳。必须苦练,才能练好自己的拳术,并必须了解自己的弱点,反复思考,修正并练习。就像梅花需要经受寒冷天气才能花开一样,需要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才能修炼出精湛的心意拳。
稳定重心是心意拳中最重要的。就像盖房子一样,必须要有牢固的基础才能保证房子的稳定性。如果重心不稳,不仅出拳无根,攻击力不足,而且很容易被敌人制服。稳定重心必须要在身体中寻找中正位,不偏不倚,同时要学会利用舌头牵引,使身体处于老虎坐窝的状态,才能够达到稳定重心的目的。导失着,因此在打拳的时候要注重使用全身力量,保持协调一致的状态。这样不仅可以保持稳定不败的地位,还能使身体更健康,并具有优美的姿势。
其中的先顾后打,就像兵法中的后发制人一样,可以在顾中卸除对方的力量,打出更有效的一击。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只顾着打人,导致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易被对方打败。因此,必须要学会先顾后打,寻找空门,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拳法。
先缩后伸是一种自然现象,缩力越大,伸力自然越强。因此,在进行拳击动作的时候,要学会利用前臂的缩力和后臂的反射力量,形成通臂之力,攻击力才能够更加强大。只顾着前臂往前伸出去,在不顾后臂缩回的情况下,攻击力量就会减少,容易被对方击败。因此,必须要注重前后臂之间的连贯性和协调性,才能够打出有效的一击。
在打人的时候,必须要使用三节相摧之劲和腰腹之力,先抑制对方,再抖出有力的一击。如果只是摧而不抖,就会导致攻击力量不足,对方有机可乘。因此,必须要形成连贯的运动,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攻击力量。在打拳的时候,如果只有绝后不摧,就容易出现空虚飘浮的问题,形成不了合力,攻击就没有力度。因此,平时练习的时候,我必须要注重先摧后抖绝之劲。
在使用拳法的时候,我必须要先守后攻,以静待动,同时注重体用兼备,智勇并重。
先守后攻是意拳拳法的主张。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还可以限制对方的攻击。这是以静制动的妙法。如果不注重先守后攻,而是专注于勇猛攻击,很少会成功。意拳在技击中,重视武德,在自卫的原则下战胜敌人。因此,往往不是先发制人,而是后发制人。
以静待动,就是在以逸待劳。当敌人攻击的时候,我必须要引导其攻击落空,使其攻击不中,而我则沾身纵力,突然出手攻击,必胜无疑。止戈为武,这是古代哲学家的名言。战斗中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敢轻易使用武器。因此,当两国相遇时,应该尽力避免战斗,寻求和平共处。在面对别人无理取闹的时候,我会奋起还击,消灭他们,并最终达到和平为目的的目的。因此,在使用拳法的时候也同样如此。由于关乎到武德甚重,我意识到必须注重。
体用兼备:我必须学会拳术基本功和套路,并坚持锻炼的姿势正确,呼吸有规律。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可以使体质更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这是艺拳的基础。同时,我也必须了解正确的方法,以及在实地操演中发挥出意拳技击所具备的作用,只有这样,我才能达到体用兼备的水平。
智勇并重:我必须要有智慧和勇气,并且先智慧后勇气。这不是无目标的射箭,智勇并重,我能更好地掌握拳术技巧,并且可以更好地掌握技击方法。因此,意拳必须具备智勇两者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阳阳、虚实、曲直、刚柔、分合圆活都需要我沉着坚定。心意拳体用中,必须要合乎阴阳道理。拳法中的动作是阳性的,而静止则是阴性的。拳法的起落也是如此。在拳法中,当阳则是阳,当阴则是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过度的阴性会伤害阳性,过度的阳性会伤害阴性,所以必须要中和。拳谱中说:“拳上阴阳相合,能成为一块”。意拳的意义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虚实是体用不可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虚招中也有实,实招中也有虚。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虚实手法,就能应付敌人的攻击,收到达到体用的效果。
曲直也是在意拳打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实际操作中,动作似乎是直的,但实际上是为了求得中间的曲线而做出来的,不是直线运动。这就是要在直线之中求得曲线,把曲线运用到实际打法中去。这样才能达到在攻击和收回时的扭转劲,就像把弹线通过管子,从旋转中打出去一样,才能有效果。
刚柔是意拳用劲的关键。柔劲即意为用顾劲,让刚劲即打击的力量,在柔劲的中转作用下奏效。在内劲上,即使是极为柔和的动作,关键之处也是有着刚劲的支撑,在动作的转化过程中,由柔变刚,从而造成攻击方的被动。当敌人靠近攻击时,柔和的技巧能够解化他们的攻击。这就是刚柔转化中,刚柔相济的奇妙用法。
分合是在做事情时经常使用的技巧。在动中分,静中合,顾中分,打中合。分使敌劲可以化解,而合则使攻击变得有力。以整体的思路去攻击一个局部,以整劲推动全身的协调性。这就是实现分合转化的关键。打散劲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只需要不断地锻炼并且一直持之以恒,身体周身的活动就会非常自然和流畅,分合动作也会变得十分自然,而不会出现意气用事或者用力过度的现象。
在每一个动作中,沉着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在下盘保持稳固的情况下,才能够收到沉着坚定的效果。只有在身体的圆活和稳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在各种动作中顾打、分合、曲直、刚柔等,才会更加顺畅。
在训练时,先练横力,后练竖力,即先横后竖。因为质所寄之力,在意拳中,竖力大于横力。所以必须先练习横力,然后再去练竖力。横力可以用来顾(即制约对方),而竖力则可以用来打(即攻击对方)。横力与竖力相济,方能更好地运用。无论是在意拳还是其他拳术中,这一点都是非常重要的。
先柔后刚,也是非常重要的。柔性是刚性的极致,而刚性是柔性的至高境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过于刚强,就会折断;如果过于柔软,就会失去力量。在意拳中,所谓的刚也只是转瞬即为柔的。因此,在使用柔性时,必须要遵守顾,而在使用刚性时,则必须要打。柔刚相辅相成,才能够获得胜利。先起后落是意拳中的一项重要技巧。起即是顾敌,落即是打敌。起亦打,落亦打,就像水的翻涌一样。起用横力,落则运用竖力,但是起时不见横,落时不见顺,才能达到意拳的妙法。
在意拳中,动作的转化是非常重要的。动时分开敌的劲,而静下来则将劲合并。分力用于顾敌,而合力则用于打敌,将分力和合力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取得制胜的效果。
在意拳中,体用是非常重要的。自己在练习的时候,必须清晰地分辨敌我,保持神气不散乱,内外合一,心灵使用即是体,在实际应用时,则把自己的练习运用到对方身上。若一旦遇敌,不仅要遵循成法,而且必须深刻理解对手的情况,不论敌人是高是低,都要知道如何应对,这就是体用莫分的功效。若只知练体而不知怎样运用,则身体和意念的不匹配会使人昏乱不清,对提高身体健康的目的无济于事。
在运用手法时,要能够区分对方的老嫩。对方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手腕、指尖等容易受到攻击,就是所谓的“梢节则嫩”。在顾打之间切换时,如果能够灵活应用这种区分,才能够在攻防中获得优势。
在意拳的实践中,虚实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在实战中顺应对手的动作,灵活运用自己的技巧,惟有如此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步法单重,呼吸合道,要做到内外一致。刚柔相济是意拳的核心,内心则是心理素质的提升,惟有在身心的统合上,才能够领悟到意拳所倡导的理念。我了解到在意拳中,饮食、运动和打拳是缺一不可的。吃饭得注意中节,打拳注重根节,三者缺一不可。
虚实变化是意拳中的重要特点,我必须学会如何区分虚实,并在实战中做出精准的应对。只有这样,才能让敌人防不胜防。
步法单重是意拳步法的基本原则,我要保持重心的稳定,将重心放在后脚,攻守自如,身体灵敏。双重之姿势会让身体不稳定,重心无法集中,全身力量也难以凝聚在一起,这样对打拳的效果是非常不利的。
在意拳中,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分三个层次:初层是练气的准绳,呼吸要自然顺畅,对身体健康很有帮助;第二层呼吸有形于内,意识要集中于丹田,这样可以锻炼气的运用;第三层呼吸则是“胎息”,是心肾相济之内呼吸,对内心的平和很有帮助。我必须认真练习这三层呼吸,才能达到意拳的修身养性之效。
而在劲节方面,刚柔相济是意拳的核心。只有在练习的过程中将刚柔回合自如,才能做到内外一致,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意拳中,刚柔相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我必须在应对敌人的变化时,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如果过于刚强,则容易被对手折断;如果过于柔软,则容易被对手打败。只有刚柔相济才是得法之道。
在意拳的实践中,内外合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要把内在的五行力量与外部运动结合在一起,让身体内外合一,达到最优状态。这样才能达到体用兼备的效果。
李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意拳大师,他终身锻炼意拳,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地。他的手法变化丰富多彩,无人可敌。尤其他善于运用腿法,每次踢都能够命中。因此,李师被誉为当时的意拳大师。
李师对于意拳中原理的阴阳、五行、动静、虚实、起落、进退、顾打、伸缩、智勇等都能够透彻理解,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达到超人的境界。他尤其擅长运用“乱而取之”的策略,在速度和攻击力方面都非常卓越,是一位优秀的心意拳大师。
在意拳中,阴阳之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天地万物都是由对立而统一构成的,阴阳之说正是这种对立两面之代名词。在心意拳运动中,也必须遵循这种阴阳对立关系。我必须先顾及敌人,然后才能开始攻击,攻击后再次关注敌人,这就是顾打的原则。如果能够在运动中领会这种阴阳关系,我才能够领悟到意拳的真谛。在意拳中,我要坚持打中有顾的原则,把这种矛盾的两面统一在一起,刻苦训练,这样才能达到制敌制胜的目的。
意拳是采用五行之说来运动的。金、木、水、火、土之性和五脏肺、肝、肾、心、脾相融合,这就是生克制敌的原理。同时,五脏配合五拳运动,也说明了意拳在健身和制敌方面的关系。
在意拳中,动静是阴阳对立的表现。静以意为主,动以拳为主。在整个动作中,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在动静之间不断交替。这种动静对立关系构成了拳套,布置好阵势,引诱对手陷入我方的拳套之中。因此,动静是意拳的基本原理。
在锻炼拳套和与对手对抗时,虚实是必须运用的策略。对方若虚,我方应实;对方若实,我方应虚。顾是虚,打是实;起是虚,落是实。在真正的实战中,要时刻注意虚虚实实、时柔时刚、进退隐现的变化,这样才能使对手无从捉摸,陷入我们的拳套之中,最终获得胜利。这就是虚实两面的高度统一,奏出了奇妙的成就。在意拳中,我要时刻注意起落。这是身体运动时的两面相对,上升为起,下降为落。我必须密切结合身体的姿态、手法和步法,来表现出起伏升降之势,让我的拳法更有力量,同时也显得更加优美美妙。
进退在技击中是极其重要的。进攻是为了胜利,撤退则可以保护自身。如果有利时全力进攻,不利时及时撤退。如果敌人退避,我就进攻;如果敌人进攻,我就撤退。进退之机关系胜负,当机立断,指挥躯肢,连环进退,才能使敌人无机可乘,达到最优的技击效果。
在意拳中,顾打非常重要。我必须先顾虑敌人的情况,再下手攻击。先顾后打,打中有顾,这就是顾打的原则。只有把这种对立的动作合为一体,才能打赢对手。如果只顾全力攻击,很难遏制敌人的猛烈进攻。如果只打不顾,那就会置自己于危险之中,这是意拳所不允许的。因此,先顾后打是意拳的重要骨干。
在意拳中,伸缩也很重要。伸缩是顾打时手法和身法的运动表现,与步法上的进退高度联系形成整劲。尤其要注重缩劲,因为缩劲才能聚精会神,让我的拳法更加有力量。我理解拉弓射箭的道理为得回方能放得出。这种道理不仅在射箭中适用,在心意拳中也同样重要。智与勇是相互呼应的。只有有智者才是真正的勇士,不是那些匹夫之勇。有勇者才能使智慧得到发挥,产生物质力量。
心意拳就是有智的勇士之拳。在心意拳的实践中,智力比力量更为重要。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我不仅要锻炼体魄,还要发挥智力。这个要点非常必要,学者们必须特别注意。
在拳术中,静功是以呼吸为调息。动功则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包括进退和起落的身体动作。在进行动作时,我必须顺应身体规矩,手足动作必须和顺,内外神气相合,方能达到调息的效果。练习时,身体动作必须流畅,循环无端,一气流行,这就是停息的意义。虽然看似静态和动态不同,但它们的内在道理却是一致的。尤其是在盘根有功和与人较勇时,常常需要封锁对方,此时停息的技巧尤为重要。宋老师精通燕形拳,其招式非常独特精妙,即便是从椅子下面出招,速度也非常快,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我听过名师郭云深说过武术意拳有三层道理、三步功夫和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首先是练精化气,然后练气化神,最后是练神还虚。这三层道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身体状态,达到身体本然之真的目的。
三步功夫:首先是易骨,这一步目的是巩固基础,壮大体魄,使骨骼比铁石还坚固,身体气质威严如泰山。其次是易筋,这一步是通过以腾开膜、伸长筋来增强筋骨的力量和活动性,俗话说“筋长力大”,身体极具爆发力。再次是洗髓,这一步是让内部清爽,身体轻松,神气运用灵活无顿,身体转动轻盈如羽,身体中轻佻飘逸。
三种练法:首先是明劲,这一步练习要求身体转动要规矩整齐、和顺有序,手足动作要整齐划一,拳谱说:“要保证中心正直,这就是此意”。其次是暗劲,这一步练习要求神气舒展,不可束缚,并运用圆通灵活,也不能有滞碍。拳谱说:“要应用外圆,就是这个意思”。最后是化劲,这一步练习全身四肢要转动,上下左右、进退起落要精准有序,且专注于运用神意,形势和前两种练法一样要规矩有序。我认为拳术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可改移。即使全身周身转动不需要用力,但不能完全不用力,而是通过意念与对方心意贯通。拳谱说:“三回九转是一势”,就是说要做到这样。
逆来顺受是一种战术,是利用对方攻击力量,以柔克刚的方法,引导对方的力量绕过身体,使其落空。这样既让对方无从反击,也没有自己过度消耗。拳术要求让身体和谐统一,手足动作不过不及,不出现拉镰式的缺陷。劲道要整合,姿势要端正。当中和的状态是无法抵挡的,能够迅速反应,将攻与守合二为一,实现攻守均衡。
束展统一是全身配合一体的状态,身体要协调,力量要全部聚拢。随着对方攻击的方向弯曲,抓住对方的机会进行反击,拳谱说:“束展二字一命亡”,就是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攻守均有是技击的重要一环,个人练习和应用技术时,都必须做到攻守均衡,才能将技术发挥到最大限度。在我的理解,拳术技击中攻心为上,只有以攻为主才可取得胜利,若只是攻或只是守则容易失败。
在拳术中,神气动作形势虽然有规律,但是内在需要让神气流通不受阻碍,才能够收到健身和御敌的效果。拳谱中说:“过分强调力量而不注重品德不行,意在蓄养神气”。
拳术应该是由内而外,内外三合的身体单元化才能产生最好效果。这样做不仅能够让身体健康,还能够应对不同的对手。
在运动中,人身体内的气是由任督二脉所循环的,必须让其流畅无阻,练成混元一气,才能起到好的效果。身体必须要动作流畅,与意气相符才能成功地运用拳术。拳谱说:“循环无端,升降不分”,这就是让人在运用技能的时候,顺其自然而不胡乱摆动。练成一气,心无旁骛,身心合一,浑然一体,周身无微不至,模样自在,用来进退自如,得心应手。拳谱说:“拳上一气”,即是指做到这一点。
刘奇兰老师说,练习意拳,体用不能分离,自己的练习是为了提高技能,用于战斗才是真正的用武之地。练习时,眼睛必须集中注意力,或者注视着一个点,或者注视自己的关节,将神气注入内部,身体内外的三合必须一致,不可乱动。应用于对手时,要注视对手的两臂,或者中心,或者两腿,不要未站稳或摆得太僵。我对于拳术的理解,关键是要注重成法,无论是掌还是拳,看起来就能发挥威力,使起落进退变化多端,凭借智慧来战胜对手。如果只是用成法,则即使能够取得胜利,也是一时之运气而已。
有必要明白的是,必须稳定自己的神气,不要让它分散才能够无敌于天下。拳谱云:“培养内心宁静修道者,所言也。稳固内心动想并用于战斗者,所谓敌将之用。”敌人对付的时候,动作可以如挡搓,落下可以像钩阻。上升可以如山林,降下可以如闪电。上升不留形迹,下落不留痕迹,动作像卷起大地的风。
起身时紧致,落下时要收敛,起来如箭,落下如风,像追赶风和月的速度一样不间断。像风一样迅速,像箭一样锐利,也许觉得还不够快。打人像走路一样,观察人像看草一样。上身则有如风响,起伏如箭钻入。对于战胜敌人来说,四肢要协调,内外要诚实,这就是所谓的内心动想,敌将所用的战术。
但如果讲道艺之用,则是有所不同。内心空荡荡,不强求而中得道,做事不假思考。从容中道,做事不偶然。拳术也不只是形式,内心也不单纯是内心,深层次的内涵才是真正的意义。
心无所心,即心空,身无所身,即身空。就像古人所说:“所谓的空虚实际上是无限的存在,即使虚空,也蕴含了真正的诚实。”当遇到敌人突然袭击时,我并没有打算要打败他(即使有意也没有下定决心),我只是随机应变。拳谱说:“宁静为主体,运动为次”,也就是说,在静止中感知到变化,做到无所不能,也是修养内心宁静的人的所用之法。
如果在练习拳术时没有拳,即形式与自然合一,才能够与太极相通,所以其中的奥秘实在是难以测量。然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非常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