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中的功夫知识

  中国武术中的“功夫”知识

  中国武术的内容极为丰富,但概括起来只有几项:套路、技术(或招式)、功夫。

   中华武术中的“功夫”知识/

  套路包括拳击、器械、对打等,技术包括格斗、缠斗等。 功夫,狭义上是指内功、外功、软功、硬功等,功夫似乎是民间武术的专利。 军事武术并不重视练习这种功夫,因为其时间长,见效慢。

  一般来说,武术学校先教套路,然后教技术,最后才教功夫,或者说练“私功”。 在实践指导上,我们依靠的是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现在国内外都把练习武术称为功夫训练。 这其实是广义上的,起源于广东的武术练习者。 广东人把练习中国武术称为“功夫”,涵盖了中国武术的全部内容。

  李小龙的崛起,推动了这个词的出现。 国外杂志对其进行音译,“功夫”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 但按照中国武术的传统分类,功夫专指单一技能,在20世纪30年代各国武术馆的讲义中经常可以看到。

  相对于套路和技巧来说,功夫是属于较高水平的,但就武术的作用而言,三者是绝对密不可分的。

  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武术在海外的传播,首先是套路的传播。 正是套路所展现的民族化肢体语言吸引了无数海外观众,扩大了武术的全球影响力。

  接下来就是武术散手的推广。 但在晋级初期,一些规则明显带有拳击和海外自由搏击的影子,比如手套的使用、按分计分、划分体重级别……这些都鼓励了散手运动员更加积极主动。 多处练习技术,全身心投入摔跤。

  随着国际交流规模的扩大,在大级别散手对抗中,与欧美、中亚部分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在击打能力和抗打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 从此,从传统武术中汲取养分,提高散手的格斗能力,就成为中国武术界有识之士的前瞻性之举。

  套路的作用在明代就已经很明确了。 它“活动手脚,习惯四肢,这是初学者入艺之门”。

  因此,“学拳,须身灵活,手法方便,步法轻实,进退得当,腿能飞翔。其妙在倒插,其猛在”。横切拳打,速度快,活捉人。 其柔,要懂得偏”,最终达到提高身体“柔韧性”,增强力量和体力,协调身体各部位动作的目的。

  但套路毕竟不实用,因为它是预先安排好的固定结构,动作需要到位。 弓是弓还是马,拳是拳还是掌,可伸可紧,可慢可快,一切按规矩办事。 求一个攻略。

  但在实战中,动作不会完美整齐,弓不会弓,马不会马,弓不会弓,马不会马,弓不会弓,马不低头,拳变快,腿变快,招式不老,力气不竭。 实战中,把套路中的动作全部照搬只会导致被打的架势。 单纯把练套路当成武术的基础,无疑是陷入了对武术的误解。

  技是指不被敌人控制而击败敌人的方法,是格斗、缠斗的技巧和技巧。 无论哪个流派、哪个门派,无论是拆套路还是单独练散打,都传授这个功力,武术的实用价值也体现在于此。 有些教派根本就没有套路。 从初衷来说,就是为了突出技法。

  无论技术对战斗有多大帮助,都无法取代“功夫”。 因为技法讲究“用功”,即步法之巧、身法之巧、法之巧、击之巧、会之巧、用之巧、用之巧。 如果技术不精,在战斗中很难熟练运用,为什么不被别人控制呢? 功夫是要培养超人的力量。 一旦掌握了,一定会超越常人,就有胜算。

  所以,想要学好武术,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拳脚之外,还要练二手、三手功夫。 否则,无论拳术如何娴熟、如何优美,无论装备如何灵活、整齐,也没有实用性。 最后,你只会用你的拳头,绣你的腿,你的枪和棍棒。 到最后,你什么也学不到。 正应了“不练拳,终学不到”这句话。 拳击谚语。

  当然,今天的武术讲的是艺术健身,就是练拳、练腿。 如果长期练习的话,岂不是对身心都有好处? 然而,如果我们真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就决不能排斥或忽视“功夫”。

  以李小龙为例。 他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举世闻名的武术宗师,是因为他不仅掌握了高超的格斗技巧,而且还非常注重练习功夫。 他把力量和体力的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他创造“截拳道”的成功。

  一般来说,功夫中的武术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有相似的区别。

  尤其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基础技能,如桩功、鼎功、滚棍功、沙袋功、提石担、丢石锁、抓罐子、扭筷子、踢木桩、踢石墩等。 ,它们都是相似的。 就是锻炼指力、腕力、臂力、腰力、腿力、膝力。 拳手称之为“手法”,就是指这种功夫。

  高级专业技能有四种类型:软、硬、内、外。 软功是用来练软强阴功的,硬功是用来练强阳功的,内功主要是练气的,外功主要是练力的。

  四种功夫分为两类。 一是防身功夫,就是抵抗被击中的功夫,如金钟罩、铁布衫、铁牛功夫、蟾蜍功夫等。 俗话说“未学武,必先学会挨打”。 一是控人功夫,也就是打人功夫,如一指金刚功、铁砂掌、扫帚功等,强调“不打、不打、一击”。 。

  练专功是有一定程序的,切不可乱来。 不同宗派的修行方法往往存在差异。 比如练习铁砂掌时,寺庙要求将铁砂装在布袋里,放在实木凳上。 铁砂每天早晚拍打两次,由轻到重,由慢到快。 百日可用,三百日可大成。

  在木凳上打小麦的过程中,首先将小麦装在布袋里,然后在木凳上打。 然后用高粱打,再用绿豆,最后用铁砂打。 拍摄前后用中药汤剂泡手,可放松肌肉、活血、消肿、止痛。 可以使用一百天。 手上的粉末会洁白细腻,但打到人身上,就会坚硬如铁。

  功夫有很多种。 《少林七十二功》记载了七十二种专门功夫。 事实上,远不止这些。

  各派都选择了凸显本派特色的功夫功法,如少林正宗一指禅、朱砂掌、转脚铁腿功、鹰爪派鹰爪功、峨嵋派功夫掌童子功等。功夫。 、武当拳的九宫庄、梅花门的梅花庄、福建南拳的铁头功夫、紫子门功夫的千斤举、三皇功门的揭秘功夫、黑虎门的夜行等等。

  内功各有侧重,如少林易筋经、翻子八法掌法、八极走功等。

  许多著名武术家都有令人惊叹的绝技,从他们的绰号中就可以看出,如铁臂吉德、铁掌吴惠清、铁腿魏赞奎、铁脚佛尚云翔、飞踢沙良、闪电手张兆东、铁脚林林彦远、豹脚韦宝、神拳宋老老、铁罗汉妙岳、广东四铁:铁海龙、铁金角、铁古仔、铁头仔等。

  专长技能使练习者在某一方面拥有超强的实力和出色的技能。 然而,光有功夫是不够的。 技术与功夫相辅相成,是克敌制胜的基础。 就像眼睛和耳朵一样,可以一起使用,一刻也不能分开。

  有的人不顾技巧,只靠自己的力量去练功夫。 打架的时候,他们只是冲冲冲,可能会暂时获胜。 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抓住机会,不知道方向和位置,那只能算是粗暴的进攻,别说很难持续下去,也不一定能成功。 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认可。

  也有人忽视了气功的修炼,以为掌握了二三手功法就可以称霸天下。 自然,他们也难免遭遇碰壁的命运。

  功夫的外化体现在对抗上。 有些功夫是很难表演的,比如提高躯干稳定性的站立技巧。 另一个例子是铁砂棕。 练习过程中没有什么美感,但当它外化为劈砖劈石时,却能给人一种直观的感觉。

  在旧中国,一些身怀绝技的武术人物将功夫外化,以表演为生。 这是中国武术史上的悲惨一幕。 现在的武术人,衣食无忧,他们把自己的功夫外化给别人看。 这与旧中国依靠演艺谋生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但也有人在节目中制作手掌砸红砖、纸上吊人、针刺玻璃等假道具。 这些不能算是武术,而是“岗湖街头”之类的文艺节目。 想要练真功夫的人不要跟风。 还有一些功夫是不科学的,甚至对身体有害,不宜练习。 笔者的师傅铁腿魏赞奎曾经将阴道收缩术练到了隐睾的地步。 从此,他不再害怕胯下踢,但他也失去了生育能力,终生不娶。 可见此功对身体有害,不宜练习。

  练习功夫需要时间。 功夫指的是时间。 功夫是一点一滴功夫的积累,没有什么功夫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花时间练习功夫意味着你必须能够忍受孤独和无聊。 因为过去,功夫是一个人、私下练习的。 有时为了避免被人监视而偷学,常在夜深人静时练习,故称“私功”。

  而一切功夫,无论是软、硬、内、外,大多都是简单枯燥的动作,如站桩,费时费力,铁沙掌,需要反复敲打沙袋,并不像铁沙掌那样花哨美观。例程。 因此,我们必须忍受孤独和无聊。 很多人因为无法“忍受”而半途而废。

  正是:只有长期不断地练习功夫,才能练出功夫。 所以说:功夫就是功夫。

  (本文此前曾于1999年6月25日以笔名“曾林志”发表于《中国体育报》,本次经修改补充重新发表)。

  【中国武术中的功夫知识】相关文章:

  中国武术的精神意义08-15

  中国武术的精神意义06-26

  武术知识11-03

  武当功夫基本特色知识11-03

  武术借力07-21

  真正的武术知识解答11-09

  武术如何练存劲08-18

  功夫茶的管理方法06-09

  小学生语文知识中关于功夫和功夫的知识点汇总12-07

  武术格斗五个技巧08-17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