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形意拳五行拳的教学视频

  

学习形意拳五行拳的教学视频

  



形意拳是武术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拳法,掌握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若走上错误的拳路,不仅无法收益,反而会导致身体受损。

  
通过我们的教学视频,您将得到形意拳五行拳完整的指导。在此期间,我们不仅将会推荐最优质的文章和拳师给您,同时也欢迎与您进行深度沟通。如果您有任何投稿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们。

  
训练形意拳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无谓地追求表面上的卖弄,二是不要过度使用肌肉进行拳术表演。真正掌握了形意拳的奥秘,契合身体的内在动力,自然地使拳发挥出无限灵动性,举重若轻。

  
因此,如果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形意拳拳师,关注内心的修行往往比技术本身更加重要,这是路上的一个不断革新的旅程。

  
不由天,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真理是不能被随便说出来的。就像一棵无根之木,根本不可能结出成果。
拙力是靠刻意使劲而得到的,也叫努劲,可这样长期下去,很容易对脏腑造成损伤,那是所谓的“外耗内伤”,最终会像油枯灯残一样无力。而有了灵劲的加持,就有了真正的高能量。相比于拙力的刻意,灵劲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生动力。所以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拳见真易”。
只有明心见性,才能明道离苦。这需要三个指标的评估。第一,是让人离苦得乐,一生无疾;第二,是气色红润,超脱尘俗;第三,是死穴抗打,攻守双赢,如此才可算功德圆满。在任何武术流派上,这些均是重要的因素,需要扪心自问:是只乱舞四肢,损耗积蓄,还是润养脏腑,让邪正之气上下流转?这是糟粕与精髓之间,只有一念之隔,而这一念之隔可能就是实现超凡脱俗,离苦得乐之路上的一扇门。如果不愿意经过这道门,那就永远无法体会真传的奥秘,也无法体悟离苦得乐之道。
在古武中的我们常说“中脉”。中脉位于“任督之间”,是灵脉的上端。中脉看不见,摸不到,仅能感知。普通人难以就此修炼和感应中脉,因为缺乏理念和方法。在我们的传说中,许多人认为中脉就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概念。没有领悟到这一精神内涵的人,很难理解离苦得乐之道,实在令人心生怜悯。相比于任督经常处于颠倒循环中,中脉的灵性则让它上下自如,俗话说:自然而然趋向平衡。中脉就像灵脉,阴阳交融,让精髓无二无别。一旦掌握中脉奥秘,一脉得道,百脉受益也就不言而喻了。咱们的中华古武文化中,禅、武、医、道等大科学有门可循,无门可穿,因为德为缘,证为真!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劲之外有更强的劲,拳之外有更精髓的拳。在练习武功时,容易练出拙劲,而灵劲则难以得到。 获得灵劲,身体和心灵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轻盈自在,也将以天地翻覆之势来展现。 然而,如果一个人总是刻意去争取灵劲,最终只会损害自己。既然拙劲早已对神经元造成危害,还不如释放出自然的灵性,获得半个神仙般的身轻体健。无论是学奇门兵器术还是古代兵器演练,无奇不称术,无灵不称功,因为只知道他们的形态,而不了解内涵, 残武是毫无意义的。
一个熟练运用灵劲的人,不是单纯地将拙力与灵劲结合,而是将形、劲、意贯通为一体,使之真正地密不可分。无论明劲、暗劲、化劲都需要依靠自身的本劲,而不仅仅是灵性的支配。 中华传统文化中,认识更为深刻的强调人与自然要相互融合,这也是心灵与身体之间可以达到一种神圣统一的秘密。明白这些而将其实践于自己的生活之中,才能够真正摆脱俗世的局限,实现一种身心灵之间有机统一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个人穷得可怜,只能算是个传统武术的门外汉。那些所谓的证书和光鲜亮丽的门面装扮,根本无法掩盖伪传劣承的悲垂现实。
形意拳和道是息息相关的,习拳也就等同于参悟道法。我已经练习形意拳近20年,对其中的奥妙有些领悟。因此,在此分享我的文字,以矫正错误,求进一寸。伟大的大树,从小如毛发一般始发。但实际上,时间、空间、环境的洗礼,可能让你从拳中再次得到灵感。形意拳、形意拳内功、形意拳口诀。 形意拳这个名字,蕴含着天地之形。天空辽阔无边,一片空落落,但其中蕴含着数不胜数的造化和能量。地形时时变幻,一切生灵在其中生息,之间百花落叶,展现出托栽润化万物的力量。形意拳将这两种灵气汇聚为一,创立以身为本,身心合一的动作,以最平和平衡的姿态开始,却变化万千,神秘莫测,甚至毫无章法。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握这无形的力量,并将其带入实践,依靠天地之形使拳法更为精湛,逐步地与世界接轨,那么,就能够在人世间傲视群雄!
在练上述这门拳法的时候,只有当意念和形态完美地结合起来,拳法才可以真的得到充分施展。只有通过不断修炼、磨砺,你才能够感知到其中的玄妙所在。从天空无限之大获取空明灵气,通过平衡和协调的组合,把尊严、自信倾注到自己的拳中。我们有信心以全身的柔性、摄人心神的魅力拔得头筹。享受一种全身心的阅历,突破心理和身体的束缚,恢复与自然同在的真实条件。广袤无垠的天地间,人类的期望无限,因此需要通过深层的放松来开展身体的肌肉,逐渐进入柔软的氛围。就像草木根深埋于土壤中,人们的根本则悬置在上部,因此,立定桩从上到下进行训练,就像衣服被浸泡在水中却高高挂起,像积雪覆盖于大地上却逐渐消融。经过时间的磨练,骨骼变得笔直,力量也逐步凝聚,并最终生根于脚下,稳定如山岳。
人的气在于长期的积累,而不是一时的努力,更不能靠运动来修炼。当思维不再执着于特定的事物和情境时,我们就能得到无限的放松和平和。人类出生时就笼罩在天地阴阳之气中,拥有先天之气。然而,随着身体劳累和精神耗损,我们的身体逐渐与体内的废物混为一体,相互难以分开。要想滋养身心,可以借鉴草木生长的方式。为其提供松散的土壤,阳光和充足的灌溉,这样就像是为草木创造了孕育成长的环境,让其在日渐成型,直至参天高耸。丹田是气的动力源,一旦运动,就会引发全身的反应,行动的每个毫厘都能顺畅地穿过百穴。就像气囊和风箱一样,每次呼吸时,气流与废物彼此分离,形成显著强大的形态,构建出江河一般的气势。
古代的楚国诗《离骚》中提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旧空吟,对景伤怀。” 这些诗句非常谨慎地表达了阴阳力量的相互影响。正如孤男难以结合寡女一样,阴阳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只有先移除阴阳之分,才能鼓荡气息,助长阳,消散阴。有阴生必有阳升。这就是为什么宇宙中会有无极分太极的形态。
身体内部感到寒冷,则会觉得外面更加寒冷;身体内部感到干燥,则会感受到外界空气更加焦燥。然而,这不一定都是由于外部气温影响导致。当感到胀痛与刺疼时,才是真正的体感指示。在练习拳法时,要注意感受到的疼痛变化,加之酸痛减退,麻痹抑制。疼痛指示出了能量流动的状况,要坚持下去。酸痛提示练习过于着急,需要缩小量度,适当减轻负荷。麻痹意味着肌肉和筋骨因为力量发挥而变得扭曲了,需要及时停止。这些疼痛和不适的变化,是无数前辈血泪史的总结,必须慎之又慎。
练习气的关键,是搬运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度专注,将心灵、意识、身体完全融为一体,才能够真正掌握能量的奥秘,锤炼出专一的技巧。关键不在于气的练习,而在于气的运用。气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出柔弱却刚健的状态,而不是力量方面。因此,过于注重气的练习,身体虽然柔弱,但却没有效果;心中虽然有想法,却不能得到实际的运用。这就需要通过深度专一的气的练习,才能够达到凝聚气的功效。只有通过对骨骼、筋脉、髓液的渐进洗炼,进入空明的境界,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气的修炼。
养气、行拳,以松为基础。以气为导向的柔软,相互融合、相互驱动。就像鸡生蛋,蛋孵出鸡,相互循环往复,逐渐进入更好的状态。想要柔软,很多人都会从立定桩开始练习。在骨节抖动的过程中,逐渐开启骨骼关节,使气得以运转。通过梳理和拉筋,运用气的威力,进一步追求松柔。“松”是拳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打拳时,必须“松”到位,才能顺势应对对手的攻击。只有做到肩胯协调,让手脚、肘膝、各个身体部位都能齐头并进,才能轻松驾驭气的流动。当气顺畅的时候,就能够顺利地运用骨骼、筋道,进而发挥力量,实现累积能源的效果,羽箭离弦的感觉便随之而来。这就是“一松、二顺、三通”的方法。这种训练要坚持实践,只有亲自实践才能领悟其奥妙之处,才能真正地走出自我。
握着杯子狠力摔在地上,杯子瓷,地面凹陷,因为我们所“作用”的力,与杯子与地相互“反作用”的力相等。但是,将杯子掷入水中,水则柔得无可挑战,杯子也能水中无痕。这就是柔劲的神奇之处。而实现这种柔劲,并不是仅仅通过手臂的强度去操纵柔韧,而是要更好地理解使用自己身体的能源。王崇岳说:“要学会用自己的身体和对方的身体来成全,而不是用自己的身体反对别人。”研究如何使用柔韧的身体去化解对方的力量,才是明悟拳术之精髓。这并不是离开了“太极手去不空回”的原则,而是通过柔韧的方式去操纵对方的手足。就算是追求柔韧,也不能脱离太极拳具有的内敛、柔和特性。认真领悟“舍己从人,舍近求远”的真意,才能认识拳术的本质。
道家中有三种“宝”,分别是天、地、人。其中,人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拳手,必须要认识到,拳击乃是生死之道。在呼吸之间,手足相击,胜负立判。因此,我们必须要带着“简单易行”的思路去追求完美。只有在简单易行的道路上,才能够真正认识“视人如草、打人如走、形若婴孩玩耍,不露拳之痕迹”的真谛。这就是拳术的真正境界。“精气神”是道家中的“三宝”。练拳不仅要有“洗髓炼筋”的方法,还要修炼“精气神”。当我们能够通过重负、长跑等方式使肌肉疲倦时,就是在锻炼肌肉。而如果像练习松柔一样通过肌肉松弛、骨骼呈现出轻微晃动的状态,既锻炼了骨头,也锻炼了肌肉。所以,松是为了锻炼骨骼。只有骨骼紧实而肌肉柔软,才能通过外表呈现出柔顺的特点,从而满足“外表松软,内部有力”的原则,即是太极拳的精髓。
不能仅靠肌肉的力量去完成。要观察一位老人,虽然年老体弱,却可以抬起千斤重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用的不是肌肉的力量。这说明,年龄虽然使我们的力量减弱,但通过学习太极拳,我们可以通过锻炼神经、骨头和筋骨,利用身体自身的机能来达到放松、柔韧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无论何时,都能够运用身体的力量。
通过松柔的训练方法,能够十分清晰地感受到身体的骨骼通过呼吸运动而如波浪一般起伏。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骨骼的力量去做出各种动作,实现内外兼顾的效果。当骨骼合适地运动,筋与经络也能跟随逐渐变顺,慢慢地松开,肌肉的力量就开始发挥。骨骼和筋络逐渐协调,让力量逐渐增强,最终可以使人的身体看起来轻盈,动作自然。练习松柔,让内外的力量得到平衡,心境宁静,一波才能万波,达到神的状态。 想要达到完美的状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骨骼方面入手,从内而外将阴阳平衡调整到最佳状态,使气能紧贴说书人认为,只有那些用尽心机、精雕细琢的物品才会成为世界上的精品。就像那些以写意画为主的艺术家们,他们数十年来都在探索艺术的精髓,不断刻画出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太极拳也是如此,只有我们的心灵和身体都处于最佳状态时,才能够在拳法上有所进步。纵然一个人不停地练习拳技,但如果没有真正地投身其中,付出艰辛努力,那么言拳于他来说便毫无意义。
只有经过不断的耗费心力,付出艰辛努力,才能慢慢地了解太极拳的本质。只有经历了长时间的修炼,从追寻甜美之门到迎接烦恼之门,才能够渐渐地跨过“魔”难的关卡,探索到太极拳的真正精髓。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平坦的大地和险峻的山峰上自如行动,欣赏到生命中的涛浪和星河。
太极拳在拳法技巧上并无不同,但在内外方面则有区别。内家太极拳和外门太极拳,通过不同的拳路、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太极的精髓。优劣之分取决于练习者在技术上的深浅,而不是在拳路上的正确与否。
从松柔的角度来看,一开始的练习便是松。有人认为去除僵硬就是松柔,其实并不是。去除僵硬只是变得柔软,并不等于真正的放松。长期的练习后,身体会表现出江河般自由自在的状态。一旦接触到别人,对方的力量就像是无孔不入的涛流,很难受到掌握。想要身体不发生任何改变,就不能用力,但体位不能倾斜,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身体的平衡,不失优雅。
总之,唯有心灵和身体的自由放松才会是太极拳发掘真正精髓的关键所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松”,其实“松”指的是一种自然之生的状态,是从内而外流露出来的状态。通过盘架行功、拔筋撑骨的长时间练习,我们可以逐渐达到这种状态,但这并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到的。真正的松需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人为地强求。
如果你用力过猛,那么即使你有力量,可一出手就会使你自己承受很大的压力,变得崩溃。因此,在内家功夫中,强调的是靠暴烈的气势去震慑对方。像穆先生创始形意拳时,只需要一下便可轻松地让敌人掉马摔倒。这是一种“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的说法,充分体现了内家功夫的真正精髓。
然而,现在出现了一些谬误,误导了许多人,令人深感担忧。例如一些人会将“松肩坠肘”误解为“沉肩坠肘”,这些微小的区别将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不可小觑的危害。松肩是指肩膀不要僵硬,而沉肩则要用力使肩往下垂。但是,人们却不知道这样微小的错误会使人的身体出现多种病症,或者柔韧度不足,或者僵硬不够。只有掌握这些微小的细节,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松”这个状态。
真正的“松”不是你自己感觉到的,而是通过和别人的互动来证明的。如果你的力量大到让人感觉像山一般沉重,让对方没有抵抗的能力,那么你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强者。但是,如果你一收劲力,对方就感觉到你的拳脚已经空掉了,那么你的松是真正的松了。而那些因为肌肉过于僵硬而失去灵活性的人,不管他们如何尽力,都无法体现出真正的松散,这样的人距离太极拳的真正境界还差得很远。若想真正做到“松”,那么你需要在呼吸时感受全身的波动,像春水一样荡漾不定,手臂、腿足、胸腹都需要如长鞭一样有力。只有达到这种状态,你才能让周围的山川为之动容,这就是真正的“松”。
内家拳在于内在,这也是难点所在,需要全神贯注、认真揣摩,而心态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内心保持专注和平静,才能达到“松”的状态。对于内在的修炼,有些地方是很难外在看得出来的,需要自己慢慢摸索,领悟其中的奥秘。正如经典所说:“知道什么时候止,才能定下来,定下来后才能平静,平静下来才能思考,思考后才能有所收获。”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止境和定力,才能有所成就。
只有做到真正的“松”,才能让我们在练习盘架时少犯病症。两臂之间的配合,需要借鉴阴阳的概念,使力道得以适中而不过分。身体的重心转移需要像波涛一样汹涌,力道要流畅无缝。只有做到这种状态,才能像我们的先辈所说那样:“像长鞭一样弹抖,像车轮一样匀速滑动,如此,敌人就像纸鸢一般摇摆不停,而我则像山一样威武不撼。”
调整身体的姿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姿势不当,会导致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注意胸部的姿势,不要太高或是太低,需要保持平衡。颈部的姿势也需要注意,不要让头部过重。另外,挺胸、翘臀、努腹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会导致一系列的身体疾病。只有注意调整姿势,才能让自己达到最佳的状态。如果你没有掌握好正确的姿势,很容易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例如颈部疼痛、肩部僵硬等症状,这会导致你感到疲惫不堪。如果我们忽略这些身体信号,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身体疾病,例如背部发热、胸闷、鼻血、牙痛等。这些症状还可能导致我们在精神上出现问题,变得头昏眼花或妄言乱语。这些身体问题真的让人摆脱不掉,但经过多年的练功,我们可以站起来,手顶头扣,脚圆敏捷,脊梁挺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掌握内功的要领。
很多人喜欢说大话,动不动就是“观周天”,“悟气感”。但是,他们却对经脉的知识一无所知,这使得他们的修炼仅仅停留在表层。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摆脱身体上的问题,就需要深入了解经脉的原理,这也是练功的精髓所在。
肺是主持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肺能使百脉通畅,而百脉也能影响到肺的运作。肾则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右肾属于阳性,而左肾属于阴性。当两肾平衡时,像一艘桨划过波浪一般,这样人才能拥有健康的生命力。如果肾火过盛,肾水不足,就会导致身体上的问题,如空虚虚疲倦、脉搏沉紧、阴阳失调等。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才能使身体内部的生命能量平衡,病痛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了。心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如果你的心情平稳,内部的水火平衡也会得以维持。正如火能济水,水也能济火。当水和火的力量都被平衡时,身体会变得坚韧有力。
身体内部有八条奇异的经脉,就像天池一样,它们储存着我们的能量。如果身体的器官内部得到了充分的滋养,那么这些奇脉也有足够的能源进行储存。但是,如果身体器官中的元素不足,那么这些奇脉就会逆流。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健康的身体以培养我们的内部能量,就像在园艺中一样,根基健康是培养树木的关键。
在学习太极拳、剑等武术时,最初不要只关注你的呼吸。相反地,我们应该在自然的状态下让自己的身体跟随盘旋的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有气感,然后自然地将意识导入体内。只有当骨骼坚强时,我们的血液才能充足地循环,从而滋养我们的器官。然后,身体器官充满能源,便可以在经脉中自由流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所谓气的技巧。
当我们的能量流不畅时,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过于紧张。如果我们的能量过度涌入经脉,那么这是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问题的。对于练习站桩或学习拳术的人来说,保持身体的放松非常重要。经常进行站桩练习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放松,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呼吸时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因此,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气功,一个放松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意拳是一种需求极端松快的拳术,这要求我们的四肢必须“松”得轻松自如,而躯干却要“紧”得牢固有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开合背部、畅通胸腹部,使得能量在任督二脉之间流通,达到通经达脉之效。
然而,只经过简单地伸展手筋骨并不起作用。只有当上半身“松并快”,两腿阴阳分开,胯骨一旦打开时,才能真正实现“松”的境界。要通过三尖对齐的方式,摆出自然行走的姿态,然后在自然的状态下,运用劲力实现通达。
如果头部没有起到正确的领导作用,就无法稳固站立。小天星无法支撑,则身体无法平衡。如果下颚和膝盖没有正确的对齐,那么胯部的力量也无法完全集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完成一个流畅的拳法。舌头需要紧贴上颚,胸部需要内收,谷道则需要向内收拢,方能让五心合一,形成混元劲力,从而在肢体上产生弹力。
这样的技巧需要我们精雕细琢,时刻关注并练习。只有在长达三五年的精心训练之后,才能使内功发挥到极致。形意拳的技巧无论是在实战中还是需要进行教学,都需要将这些重要的练习技巧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形意拳研究之道。学习形意拳是一项需要依赖正规武馆培训的技艺。正宗形意拳文化蕴含深厚,代代相传,需要我们从形意拳的入门开始学习。形意拳的传承历史悠久,由多位拳术大师代代相传,并将自己的真传传承给下一代。
五行拳是形意拳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技术。它将五行的思想和拳法技术相结合,一步步引领我们在技术上越发精进。形意拳谱记录着前人多年的拳技经验和心得体会,深受广大拳友喜爱和推崇。
形意拳三体式和五行拳是形意拳练习中非常基础的部分。通过这些经典练习,我们可以去体验拳法变化和拳谱所述的各种变化。如果说对于形意拳感兴趣,那么参与相关培训和入门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