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印度曾经是个充满王国争霸和战争的时代,于是不同种类的武术应运而生。但是,真正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的武术,非卡拉里帕亚特莫属。
卡拉里帕亚特理论上起源于“特努尔吠陀”。而“特努尔吠陀”是从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夜柔吠陀”请出的一个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记载搏击术的经典。
卡拉里帕亚特的发祥地是南印度喀拉拉邦,尤其是在该邦一直以来都是主流。真正的“卡拉里帕亚特”指的是在卡拉里或训练场进行的搏击训练。“卡拉里”的词源为梵语的“卡路里卡”,意为军事训练场地。
历史文献关于卡拉里帕亚特的形成,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卡拉里帕亚特形成于9~12世纪喀拉拉的北马拉巴地区。当时,卡拉里帕亚特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地军人和青年男子们必修的课程。由于当时喀拉拉由许多小的封建公国组成,彼此间纷争不断。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身体训练和搏击术的手段,卡拉里帕亚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弘扬。当时印度经常举办比武,规模盛大,而能参加比武被视为一种荣耀。在农村,池塘和寺庙是必不可少的,喀拉拉农村同样也不例外。当地每个男孩和女孩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加入卡拉里,接受启蒙训练。
进入1500年代,葡萄牙人残忍地破坏了马拉巴的平静。到了17世纪,荷兰人取代了葡萄牙人成为该地区殖民者。然而,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人又替换了荷兰人,接管了这一区域。在这一时期,英国人实行了极其残暴的统治,他们的殖民统治非常暴虐,为了防止人民进行反抗,他们不得不关闭卡拉里,并禁止民间练习卡拉里帕亚特。正是这一决策让卡拉里帕亚特逐渐衰落,濒临消亡的境地。
到了19世纪末,古鲁卡尔柯达哈尔·卡那兰和他的徒弟以及一些古鲁卡尔非常决心地振兴卡拉里帕亚特。他们在喀拉拉地区开办了多家卡拉里,集各流派所长,纳贤达贤,推广卡拉里帕亚特。在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后,喀拉拉的卡拉里帕亚特终于恢复了生机。现在该邦共有120多家卡拉里,每家卡拉里一般有学生二三十人。亚特是一种主要流行在印度喀拉拉邦北部的卡利卡特、卡努尔、维舒尔,以及南部的特里凡得琅、甘耐库马利,还有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马德拉斯的武术形式。
卡拉里帕亚特现今有三个不同的流派,虽然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训练方式和风格却是各有所长。
我们所在的卡拉里是卡拉里帕亚特的训练场所,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师傅教授卡拉里技巧给年轻学员的场所。在喀拉拉,有许多这样的卡拉里。卡拉里就像中国的武术馆,我们的师傅会根据我们的资质和悟性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
卡拉里建筑的样式彼此不同,但它们内部的结构却是比较规范的。训练场所通常都是一间长35英尺,宽17.5英尺,高17.5英尺,四周都是封闭的地下大厅。这个地下训练厅只有东面有小门便于进出。卡拉里所在的喀拉拉是印度南端沿海地带,气候炎热潮湿,这种半地下式的建筑可以有效避免潮湿和高温影响,保持理想的训练环境。
大厅内供奉着印度教的许多大神,每天训练开始前,我们需要进行宗教仪式并朝拜古鲁们的神像,以尊重卡拉里帕亚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在卡拉里帕亚特进行训练时,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严肃庄重的卡尔行触脚礼。这个仪式可以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同时也培养我们健康的道德观念。
一般来说,从8岁起的小孩开始就可以接受卡拉里的训练。在进入卡拉里前,我们都要向古鲁卡尔拜师,并举行一个入门仪式。
学习卡拉里帕亚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成为一名精通者。整个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由入门到精通。在进行训练时,我们身穿一种称为“卡恰”的特殊服装,它其实是一块等腰三角形的白色布片。卡恰被围在下身上好像一条三角裤,可以让我们更加灵活自如。我们还需要涂上一层芝麻油,因为芝麻油可以散发出我们体内的热,保持适宜的训练环境。开始训练前,我们要先向各位大神行礼,再向古鲁卡尔行触脚礼。
在初级阶段,我们主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我们要进行各种活动,伸展肢体、跳跃、进行灵敏训练,同时增强体能和平衡能力,培养出顽强的意志。当我们进入第二阶段时,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木制武器的使用技巧,例如长棍和短棍等。而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就要学习金属器械技术,也就是学习如何使用金属武器,其中就包括了各种长矛和刀剑。在卡拉里帕亚特,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武器,如短斧、短剑、长矛等。
古鲁卡尔是一个技艺精湛、同时必须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伤科大夫职称。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成为古鲁卡尔。老古鲁卡尔会从优秀的学生中挑选人才并长期考察。只有具有聪颖天资和顽强意志的人才有可能被选中。老古鲁卡尔会把所学的知识不藏私地传授给得意门徒。只有当他完全掌握了卡拉里帕亚特的心法以及全部医疗技术,才能成为新的古鲁卡尔。
我们的家乡是卡拉里帕亚特。中国人有句谚语“天下功夫出少林”,并说少林功夫起源于天竺僧人达摩传授。虽然学术界人士对此多持否定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说法似乎也有一些道理。据《高僧传》记载,达摩是南天竺香至国的王子。他来到登封少室山,面壁九年,可以认为这就是卡拉里帕亚特修炼的瑜伽功夫。达摩所传授的易筋经,其中的内容很可能与卡拉里帕亚特的功夫相似。
我们算一下,卡拉里帕亚特鼎盛的时期,正好是中国的明代。郑和率领宝船队出航七次,数次到达喀拉拉的小葛兰国(今天的基隆)。在卡拉里帕亚特的鼎盛时期,我们的家乡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郑和多次率领宝船队出航七次,曾到达过喀拉拉的小葛兰国(即现代基隆),柯枝国(今天的柯钦)和古里国(今天的卡利卡特)。历史记载显示,明朝政府还向土王颁发过诰命、银印和诸多头目冠服等物品,并在当地树立了一块石碑以作纪念。因此,喀拉拉和中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喀拉拉的许多渔网和生产工具都是中国传统技艺的遗产,喀拉拉的王宫庙宇建筑风格也有很多汉唐文化的影子。
在卡拉里帕亚特的训练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中国武术非常相似的训练方法。例如,我们的步法和中国武术的摩擦步非常相似。我们的棍术使用双阴把,棍法十分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攻击力,而少林武术则以棍法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