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仿佛也有着命运的轨迹,历经繁华、衰落和复苏。在过去,比武是一种荣誉,而卡拉里则成为印度农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池塘和寺庙一样,传承了绵延数千年的文化。然而,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马拉巴的平静,随着殖民者施行暴虐的统治,卡拉里开始消失。殖民者禁止民间练习卡拉里帕亚特,让其逐渐衰落。但是,时代总是在不断地变化,19世纪末,数位卡拉里传人振兴了这项传统武术,在喀拉拉各地开办卡拉里,推广卡拉里帕亚特。他们集各个流派之所长,引领卡拉里回归人心。今天,全邦各地都有120多间卡拉里,成千上万的学生在这里接受启蒙训练,继承这项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卡拉里帕亚特是喀拉拉北部的卡利卡特、卡努尔和维舒尔,以及南部的特里凡得琅、甘耐库马利,以及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马德拉斯等地主要流行的一种武术。它分为三个流派,虽然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在训练方式和风格上有所不同。而这种武术的训练场所则是卡拉里,就像中国的武术馆一样。在喀拉拉,有许多卡拉里在训练年轻人,经验丰富的师傅是按学生的资质和悟性因材施教的。 卡拉里的建筑样式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定的内部结构规则。训练场所通常是一个半地下的东西向大厅,长35英尺,宽17.5英尺,高17.5英尺,四面封闭,唯东面设有一扇小门可供进出。大厅比外面的地面低4英尺,这种建筑式样可以起到防止湿气侵入的作用,保证学生的舒适。 每天训练开始前,学生会进行宗教仪式,向印度教的许多大神祈祷,以请保佑他们的训练顺利。虽然历经风雨,卡拉里帕亚特却始终保持其独特的传统和风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断地在新时代得到传承与发展。含刀、剑、链子、锤子等。 在卡拉里帕亚特中,学生从8岁起就可以开始接受训练,经过长年累月的修炼,方能臻于上乘。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由入门而逐步精通。在卡拉里中,先向古鲁卡尔拜师,举行一个庄严肃穆的仪式,表示敬意和纪律。穿着一种叫做“卡恰”的特殊服装,每次训练前身上还涂上芝麻油,这样能够散发出体内的热气。这是一种耐心和毅力的修炼,通过各种活动如伸展肢体、跳跃、灵敏训练等,培养身体素质和顽强的精神。在初级阶段,主要是强化身体素质的训练。到了第二阶段,学生需要娴熟地掌握各种木制武器的使用技术,如长棍、短棍等。第三阶段是最高阶段,只有达到这个水平的学生才能够学习并掌握金属器械技术,包括刀、剑、链子、锤子等。整个过程,表现出学生对卡拉里帕亚特的尊重、借助神明的保佑,深刻地培养了他们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在这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卡拉里帕亚特的技艺和哲学想象也得以传播和流传。古鲁卡尔不仅要掌握卡拉里帕亚特的心法和医疗技术,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战斗技艺。挑选古鲁卡尔的标准高,需要他们拥有聪颖的头脑、坚韧的意志和扎实的功夫。在传承和继承方面,古鲁卡尔严格把关,只有当学生全面掌握卡拉里帕亚特的学问和技艺后,才被认定为合格的古鲁卡尔。而达摩的故乡,卡拉里帕亚特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修持的瑜伽功。在观念和思想的交流中,易筋经与卡拉里帕亚特的功夫也有相通之处。无论在哪个文化里,都需要透过个人的追求和长时间的艰苦修行,以达到最高水准。在历史的长河中,喀拉拉与中国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航海,行迹至喀拉拉地区。当时,明朝政府向当地土王授予诰命、银印以及诸多物品,并且立碑以示纪念。在交流中,喀拉拉人学习和借鉴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和技术,如渔网和生产用具等。同时,喀拉拉的王宫庙宇建筑也有着中国汉唐风格的影响。卡拉里帕亚特的训练方法中,蕴含着多种与中国武术异曲同工之妙的技巧。例如,卡拉里帕亚特的步法和中国武术中的摩擦步有相似之处。卡拉里帕亚特的棍术采用双阴把,灵活多变而又凶猛,和少林武术中所长的棍法不谋而合。这种交流和借鉴,既是文化的融合,也是技术的提高,展现出不同文化间互相学习、发掘和吸收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