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作为一项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功能也表现出多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武术的价值观和行为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有着不同的、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强内外兼修的健身功能。
二是攻守兼备的自卫功能。
三、练习与演奏相结合的审美功能。
四、养心养性作用。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武功的第四个功能。
武术的第四个作用——修心养性的作用
武术的修复功能主要是指武术道德的完善和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文化,实用技术的探索往往从属于或停留在伦理道德的基点上。 武术自然而然地成为加强道德修养的载体工具,从而在客观上具有修心养性的功能,成为习武者追求个体自我意识、精神实现和人格价值的重要手段。 武术的修心养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真诚。
“诚则物之终,故君子诚也。” “诚”作为武术道德的一个范畴,主要是指如实、不弄虚作假地践行武术信念,即具有道德义务感。 没有这种情操,一切道德行为都无法持久,武术的修行也无法持久。 “诚”精神强调武术行为的自觉性,并将其作为习武的基本动力。 有了“诚”的境界,行为自然就会符合“道”,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德立万物”。 因此,所有习武者立志在学武之前以“诚”待人,并在以后的武术实践中自觉地用“诚”的信念,致力于修身修身,实现自我蜕变,实现价值。生活。
二,止步于完美。
习武者通过武术活动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圆满或达到圆满的境界。 为师者止于仁,为徒者止于敬,交友者止于信,为业者止于毅。 千百年来,习武者以至善至美为人生功课,形成了崇尚武术的优良传统。
3、重义轻利。
武术界历来把“仁义至上,不求功利”作为衡量武术高尚的重要标准之一。 “不问功德”作为自己的学规,也就是说习武者必须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通过武术谋取私利。 这自然成为习武者的立身之本和人生价值取向,使众多习武者能够“倒济济民,困难扶贫”,大义为先,勇往直前。一个接一个,履行自己的义务。 顾,甚至“舍生取义”,“舍生取仁”。
四、保存检查。
要想廉洁思道,止于至善,重义轻利,就要存检。 这是习武者修心养性所必须采用的内省法。 所谓“守”,就是习武者任何时候都不要勉强自己炫技,而要常怀仁德仁义之心,修“富贵”的“浩大正气”。荣不能乱,贫不能移,威不能伏。” 同时,要提倡正直自信、惩恶扬善的“大勇气”,而不是精神上的勇气,更不是血肉之躯一时炫耀的勇气。 “自省”就是时时反省、检查自己。 “考”的内容广泛,不仅包括武术和学习的体会,还包括行为、语言、思想等方面,追求一切善行,净化自己”,以达到不断提高和进步的目的。 强调武术修炼的自觉性。
由于武术的发展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影响,同时随着修炼时间的延长和功力的提高,习武者将不再以搏击和战胜他人为终极目标。练武的目的,而是通过不断的武术修炼,认真领悟武术奥妙和人生真谛,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精神追求的方向和修身养性的人生教训。
参考资料《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
文本编辑器简介
刘朝阳,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现任青岛市胸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青岛大学武术协会特约顾问。
自幼习武,师从著名武术宗师孙明星、吴景诚、哈乐志、姚君宝等,师从郭毅、姜周存、邱建华等教授。曾任青岛市武术队、山东中医药大学武术队、山东省大学生武术队队员,在全国、省、市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目前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中医养生研究和国术教学研究。
文字编辑 刘朝阳 邱英帅
图片曲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