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黄帝创造了太极拳,这一武学之术源自他观察蛇与鹊的斗争。根据传说,当时黄帝偶尔路过一片坡地,看到了一只蛇和一只鹊正互相搏斗。鹊先攻击蛇的尾巴,然后转而攻击它的头部,而蛇则紧紧地附着于鹊身上。在这场生死较量中,两者不断交替攻守,最终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抗模式。黄帝深受启发,并将这一精妙的情形记载于太极拳之中。
后来,这门拳法被张三丰等道家高手精心研究并加以完善。他们结合飞禽走兽的动态特点,将技击与养生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道家内功。而太极拳又分为四个部分:动、静、快、慢,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独到之处。
(一)动部,即所谓“十三式”,练习时要求运用意志去引导气血,使得身体中的每一个穴位都能通畅流动。(二)静部,是技术应用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各种对敌人的防御和反击技巧。(三)快部,又称作“后十三式”,共计十二套练习动作,其特点是要使劲力猛烈、暴躁、脆弱而又迅速,同时保持坚硬不屈。(四)慢部,又名“拜四方”,要求通过形象上的表现来体现意志,从而推进气血循环,以此达到力量的充沛发挥。
原始太极拳最显著的地方包括三个方面:(一)在力量上要求兼顾刚柔,不仅要柔软不可胜任,也不能单纯依赖刚强才行;只有刚柔相济才能真正达到平衡。(二)在速度上也需兼容双重,不仅要快速灵活,而且必须稳健持久,只有快慢相辅才能达到完美无瑕;同时,要确保能够做到既不会僵硬,也不会虚弱,就像快速运动一样既不会乱糟糟,也不会停滞不前。(三)最后,在技击艺术上,更注重的是利用空隙进行打击,但更重要的是看对方的心情变化以及手脚的移动状态,然后乘机施展自己的招式。这就是原始太极拳魅力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