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追求梦境醉态的说法有误类比于一怪二圣三尸四奇五绝中的精妙之处

太极拳追求的“心静”与清醒非同一般,远非醉梦境之境。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所提及的“虚灵”、“神内敛”、“内固精神”等,皆指向一种高度的心静,这种心静是现代许多太极拳锻炼者普遍忽视的重要原则。

孙禄堂先生所说的“拳即是道”,这一理念在现代太极拳界被误解为仅需进入一种模糊不清、意识淡薄的状态。然而,实际上,“道”的含义更为深奥,它强调的是精神入静,即达到一种高度的心灵平和。这一理念在近代正宗的太极拳家中得到了坚守,如杨澄甫先生和李雅轩先生,他们都强调了练习时必须保持精神安静。

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指出:“用功时须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而李雅轩先生则多次重申要追求这种心静。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达到杨澄甫所说的“满身空空洞洞”,以及孙禄堂先生提到的“四肢融融、绵绵虚空”。这些都是对传统太极拳中的精髓的一种理解。

然而,不少现代人对此持有错误观点,他们将这类描述误解为可以通过进入某种模糊或睡眠状态来达成,而不是真正理解到需要通过严格训练和修行来实现这种高级的心灵状态。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放松,就能算是练好了。

事实上,这样的理解与科学研究相悖。气功、超觉静思等锻炼经过科学仪器测试,其精神入静后的大脑功能并不仅仅是抑制,而是一种高度有序化激活状态。这意味着,在这样的状态下,大脑活动单一化,对外部干扰反应减弱,同时头脑清晰,全身舒畅,是一个既不昏迷也不疲倦,但却十分清醒且宁静的心态。

因此,我们不能把这称作“醉梦境”。正确理解的是,这是一种非常特殊且难以达成的心理状态,它要求同时具备高度的集中力和放松度,是每位练习者都应该努力追求但又谨慎处理的一个目标。不论是在初学阶段还是后续提高阶段,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意识工作,以确保动作准确无误,并逐步建立起武术条件反射,从而使得动作自然流畅,无需过多思考即可完成。

总之,为了避免犯错,我们应当明确:任何一位寻求掌握太极拳的人都不应轻易将其降低到简单的情感体验或物理放松;相反,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大智慧与身体协调性修炼,不可忽视其对于心理健康以及整体健身效果至关重要的一面。此外,还应明白,那些声称只有进入某种特定心理状态才能有效锻炼者的言论都是不可信赖的,因为它们背离了历史悠久、深厚文化底蕴的真实传统知识。

标签: 四十二式太极拳口令教学中国最古老的拳法中国武功秘籍的大全书功夫怎么学中国功夫网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