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年幼时,我便跟随我的祖父李敦素先生学习形意拳和太极拳等内家拳法。祖父总是强调要遵守拳学的规矩,避免走上“三害”的歧途。当祖父去世后,我又从父亲李茂林和伯父李长林那里学习了武术,这些经历让我对入门“三害”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三害”。孙禄堂先生曾经明确指出,“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他还说:“不明“三害”,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我认为,在这些“三害”中,拙力是核心问题。如果使用拙力来练习拳法,那么必然伴随着努气和挺胸提腹。因此,本文虽然名为讨论“三害”,实际上主要探讨的是如何避免拙力的错误。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使用拙力的原因以及它的表现。在使用拙力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师承不传真,因此老师就教出了这种方式;其次,由于近年来的比赛观念误导,使得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用大力可以看起来更猛烈、更具有实力,从而获得掌声甚至高分。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拙力的具体表现。它通常体现在用心劲过大、眉头紧锁、前手力量过度、重心向前移,以及拉动后脚,这样做会导致呼吸急促、气往上涌,并且无法沉稳到丹田,同时脚下失去了根基,即使是在实战中,也容易让对手牵动招式。此外,这种长期的练习也可能给身体带来健康问题,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在中和性气(即正确的呼吸)的基础上。这意味着我们的练习应该以达到精神上的平静,而不是只追求短期内取得高水平。此外,还需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例如,在站桩时,要通过九要规矩放松全身,以至腰部胯部肩膀自然放松。而在进行基本拳法训练时,则应寻求一种松整劲,用少量力量发出,但收回时则需多用一点力,以形成良好的二争力,同时也能帮助气流顺畅地降至丹田。此外,对于下肢要求重心放在后腿(除了垫步情况除外),并通过腰部推动胯部,再由胯推膝,最终由膝推足。而当身体转动时,则应以肩膀推动肘关节,再由肘关节推进手臂,以此类推,每个部分都要相互协调工作,没有放松基础,就不能称作刚硬劲,只能叫做僵硬劲。
以上内容仅限于初学者所需掌握的一些形态要求,一旦熟悉之后,还需要基于松活基础,将散乱神气顺势而行,与先天元气融合,从轻易积累到显著,从虚无变实。这就是所谓顺中用逆,即在打出一招停顿的时候,要迅速收回手臂,用意将内部力量回到丹田之内,并与松开腰部配合好,同时收回丹田中的空隙,与先天元气混合提升身体健康层次。这就是本文作者浅见,因为水平有限,不够准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5-06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
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