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笔者便跟随祖父李敦素先生学习形意拳、太极拳等内家拳法。祖父常教导我要遵守拳学规矩,避免“三害”的歧途。在祖父去世后,我又从父亲李茂林和伯父李长林那里学习了更多的拳术知识。我多年的练习和观摩同道演练的经验,使我对入门“三害”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何谓“三害”
孙禄堂先生曾明确指出:“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他还说:“不明“三害”,练之可伤身;明之则能引人入圣。”在我的看来,“三害”中,“拙力”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使用拙力进行练习势必伴随着努气和挺胸提腹,因此本文虽然名为浅谈“三害”,实际上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戒除拙力。
“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即老师就是那样教的,这也体现了老师的重要性。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的比赛误导,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但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有时甚至能博得掌声并获得较高分数。
“拙力的表现
" 拙力的表现往往表现在用心劲过大、眉头紧锁、前手用劲过重导致重心前移,并拉动后足,从而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没有办法让气沉于丹田,脚下无根,如同浮萍一般。实战中容易出现阴阳不分、虚实不辨,无刚柔之变换,只能被对手牵动。此种长期苦炼方式,对身体健康也可能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风险增加。
二, 如何避免“三害”
练习需建立在中和之性的基础上
形意拳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正确锻炼克除病态中的垚气与垚力的状态,从而恢复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质。这意味着自开始学习就应该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应急于短时间内展现出强大的打击能力,而应该以变化与武德为目标,让功夫自然而然地积累起来,不可急功近利。
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首先,要培养肢体放松感,可以通过九要站桩技巧实现腰部及其他关节自然松开久候。其次,在基本招式训练时,要寻求松整劲初学时,对上肢要求尽量少用力量但收回时多一些,以形成两边均衡同时使气向下流通至丹田。而对于下肢,则需要将重心放在后腿(除了蹲立步以外),以此作为轴点,同时通过腰部推胯使膝盖转动并催促足尖移动。当身体转动同时,将肩膀推向肘部再到手臂,使力量源自内部发散出去,从轻松自然愉悦状态中获取刚硬感。不仅如此,还需要在松活基础上,将散乱神思引回到丹田,与先天元氣相融合逐渐积蓄,最终显微成巨显虚成实。但这只是初学者所需掌握的一些基本形态要求,一旦熟悉之后,就需要进一步利用松活作为基础,将散乱神思顺逆收缩归于丹田,与先天元氣混化进而积蓄,而非外溜失去中心,然后由外到内运作如同一团精华集结一起。一旦挥出威猛的一击即停顿,那么就必须运用缩紧劲道,用意收回手心足心上的蒸腾蒸发般返回原处尤其要结合腰背放松与提起直腭口配合好返还至丹田(古籍称为「三个要」)与先天元氣混合生成新的生命活力提升身体健康层次,这也是整个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之一。
以上是我浅尝辄止的小见解,由于是水平有限难以准确表达错谬百出望武林前辈们批评指正
2025-03-20
2025-03-24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