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法的精髓在于气势和内在,而非外表。日常练功时,须深究空松圆活之道,让全身如同充满了气球般鼓荡着,气势要有腾挪感,身体仿佛悬浮在空中。两手无论高低弯曲或伸直,一前一后,一左一右,都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或左右旋转,虚实变化,无不随心所欲。久练之后,便能达到不知手舞足蹈之境。
习惯了咏春拳法的人必须先求得尾阎正中。在站立时,要使尾椎部位对准脸部中央。这要求迈出左脚时,将左臀部微向上抽,用右臀部托起左臀;迈出右脚时,将右臀微向上抽,用左臀托起右臀,这样尾椎自然就处于正中的位置。如果能够保持这种姿态,就能八面支撑,动作自如,没有不得力的情况发生。
接着是步法的虚实分清:虚并非完全没有力量,而是预备动势;实也不完全占据空间,而是贯注精神。此点尤为重要,不可忽视。当我们弓步而蹬时,不应全然占据空间,要分清一虚一实,以免造成双重病症。而肩膀则需放松,不用丝毫力量,只要轻轻放松,即可舍己从人、引进落空。
沉肘即肘尖常下沉意念。前臂和两股要注意内中有腾挪之势,没有腾挪便不会灵活,也就失去了圆活之趣。而护肫也是必要的,如果肫脉不被保护,那么竖尾就会失去力量,从而导致整个人无主宰。
养气也很重要,气以直养无害,即是在丹田沉稳地养生,无伤大雅。此外,还需蓄劲,使劲以曲蓄而有余,并且蓄敛于脊骨内部吸收呼吸,是太极拳中的呼吸方式(此指太极拳“开、合、蓄、发”,与一般呼吸不同,请勿误解)。
咏春拳技艺虽精细却非依赖力大的手快,它更讲究意志运用和巧妙使用体力的平衡性与柔韧性。在行功过程中,要提起全副精神,但外表显得安逸内心坚定,同时保持腹内鼓荡的感觉周身都是太极,如同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气球,在任何方向移动都不会凸起或凹陷,其变化万千但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明无暗形神皆忘,这样才能达到精微层次。
当打击对方时,我方意志需要先行,然后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节奏,以至于我的意志已经触及对方的骨骼结构,而我方则顺应其力线,从而借助对方力量进行反击,这就是所谓的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术。
通过不断修炼,最终会达成一种状态,那就是每一步都带有一定的节奏,每一个动作都包含四个字:“起”、“承”、“开”、“合”。每一次询问自己是否能够将这一节奏融入到八个方向,每一次揣摩自己是否能够将这一节奏应用到所有方面。当你与一个人交手,我方意图先行,他快速挥出的掌握不过来,我方既没有用力也没有顶撞,只需顺其自然地接住他的攻击。我方既未丢弃亦未抵御,他施展出的巨大力量只让我们皮毛相碰,我们则利用他的冲击趁他紧张的时候反制回去,再次迎战。他施展出的各种招式,我们都不慌不忙地适应过去,因为我们的行动总是在等待最佳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如何避免直接冲突,却又始终掌控局面——这是潜力的艺术,是以小胜大,是年轻者胜过壮年的勇士们。这就是咏春拳法最本质的一种理解方式——不是依靠刚猛的手腕,更不是急速的手段,而是一种巧妙运用的技艺,它源自深刻理解人类运动的一系列原理和规律,以及对身体机制深度认识的大师级水平。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