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论“太极”:太极真的是一种高效的练习方式。它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提高身手和灵活性。关键在于太极中的意境,以及其蕴含的深奥哲理。
筋骨与协调:我曾问过家父,是否有机会见到那些天生具有强健筋骨、身体协调、身手敏捷的人?这些人多吗?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对手,我会怎样应对?家父回答说,他确实遇到过这样的人,但他们并不常见。如果我们相互对峙,往往会陷入僵持状态,这时候谁更有耐心,谁就能占据优势。我提到自己的根基稳固,不易被动摇,大部分情况下,我都保持冷静,没有让对方得逞。
经历分享:家父曾经向我讲述了一个有关摔跤技巧的故事。在军队时,他与一个大个子的战友展开了一场摔跤比赛。这位战友既强壮又灵活,可以举起重机枪三十四次,而且在部队中以摔跤技艺著称。一次,在文工团的一次表演中,我们两个决定比试摔跤。交手后,我们彼此缠斗不分上下,最终他突然像发狂的狮子般扑向兔子窝里去了,那情景令人啼笑皆非。
力、气、意:根据家父所言,力是从气中来,气是从意中来,是行气的根本。他教导我,无论养还是炼,无论悟或修,都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来达到真正的效果。
推手与摔跤:关于推手和摔跤技巧,家父还分享了另一次经历。当时,他在我住的地方休息,一位老朋友在公园练习太极,我们偶然相遇并进行了一场激烈讨论后,便邀请他到我们这里坐坐。那个人特别喜欢推手,并且非常遗憾没有机会学习这门武功。他坚持要让家父尝试他的推法,但最终却因为轻松而失败,只需一抖即使对方跌倒在地。而那人匆忙告辞离开了。
奇特之处:尽管如此,有趣的是,即便不练功夫,对方依旧无法超越他。这让我和兄弟联袂前进,也始终未能取胜。其实,他们以为每天早晨去公园打几拳就是训练,其实生活中的琐事,如做饭扫地抽烟,对他而言都是内心深处思考武术经验的一个过程,从而提升自己,而无需像他们那样刻板地训练。
放松与集中:对于功夫,不仅需要放松,也需要集中精力。在回忆过去战斗细节时,我意识到我的武艺并未退步,而是逐渐精进。此外,这种专注的心态对于健康同样有益,所以,即使平日里做饭扫地抽烟,也是我不断修炼的一环。不必象他们那样刻板训练,每个瞬间都是锻炼。
卧式练法:关于睡姿作为一种修炼方法,我一直在努力理解。我记得有一次玩笑间谈及,将武馆改造成床铺,让人们睡觉也算是在修行,这本身就是最纯真的武学传承。虽然听起来好笑,但当你真正用心去悟,就可能成为更好的修为之一。
一触即发之谜解释: 家庭中讨论我们的技术属于哪种类型——打击、投擲还是拿着——父亲认为,它们都不适用,因为我们的技能是一触即发(一触即发,有感皆应!)。
技击发力的秘密: 发力的时候,要么是短暂吸气,要么是短暂呼气,或许还有守气,但必须自然流畅,没有任何规定必须采用吸或呼或守,有规则就不是自然了,无论吸、呼还是守,都只是瞬间发生的事,就像是时间差一样迅速但实际上只是一秒钟左右,然后立刻结束力量输出。但这力量产生出来后,就已经开始影响对方,与其形成合力建立起新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直接冲撞两者之间力量相互抵消。(这个描述很难理解)
诱入空虚: 发力的过程中,一定存在“诱入打空”的阶段。当对方没有动作,我也保持静止;当对方稍微移动时,我已发出力量。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小窗口。而我的力量一定要与对方形成合力建立新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直接顶撞两者的力量相互抵消。(至此,你插入:“那么,如果传闻说对方已经发出力,但是己方正面迎接并顶住他的力线,却把他给弄翻,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吧?”父亲坚持认为这是拙劲,而不是巧妙使用刚猛之力。)然后你补充:“所谓空虚,并非出现在敌人的身上,而是在敌人准备施加压力的那刹那产生。”父亲同意你的观点
身体控制: 在与肌肉结实、高个子的对手搏斗时,当敌人未发出攻击时,我使用的只是轻微的手势足以控制局面。在现实中的格斗艺术,其动作更多基于策略而非单纯蛮力的运用,因此这种“技术”被神化成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才符合定义
比试历史: 父亲给我讲述过几次自己与其他 武术高手 比试太极推掌的情况:
一次,在家庭聚会期间,一位名叫王老先生,被誉为当地最佳太极大师参与了友好的比拼。当双方交换体势之后,由于父亲从未学习过任何正式的太极招式,只凭借理论知识进行推掌,最终成功将王老先生几乎压倒在地,使其无法站起来。那位王老先生是个诚恳的人,在比赛结束后赞扬道:“你的技巧真是卓越,是由谁教授给你的?”父亲回答道:“我没学过任何形式的问题,不过只要你如何行动,我就会跟随您的反应。”因此,每当家族成员提及这段经历都会引用这一句话,“你们怎么行动,我们就怎么回应!”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