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钓友们在找底时遇到的一个常见问题——为什么浮标从露出水面3目变为4目之后,挂上饵却不再是4目了?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个现象。首先,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需考虑你使用的工具及其与钓饵的差异。如果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稳定流动区域或养殖池塘中,水底通常有不同厚度的“虚底”。如果用较重的铅皮来找底,由于它容易穿过虚底落到更硬的“实底”上,当换上钓饵后,因为饵比铅皮轻很多,钩子可能不会停留在虚底表面或者浅层沉淀,而浮标所示出的目数自然会增加。
我曾经尝试用体积和重量接近钓饵的大橡皮块来找底,但必须强调的是橡皮块的大小和重量应该与钓饵相似。一旦橡皮块超过一定程度,比如超过了同等体积的小型橡皮块,就会出现相同的问题。想象一下,在水下较厚的虚顶区域,用既硬又重的钓饵,如果没有找到适合的地方,它很可能穿过虚顶落到实顶,那么鱼就看不到、吃不到,即便如此也难以进行捕鱼。
我喜欢使用小型橡皮块来寻找底部,有两个原因:第一,它不会脱落,而且能确保寻找到的位置准确无误;第二,可以根据视觉上的粗细和 钓饵 的轻重以及 虚顶 的软硬选择不同的橡皮块,使得选取变得非常灵活。这种四方形橡皮可以方便地制作,用刀片切割学生擦字用的橡皮即可(这种形状与常规外形多为椭圆形和球状不同之处在于多有棱角且边角明显,不易被鱼习惯,比较容易顺利找到)。
选择大、小、轻、重或许需要浮标2-3目浮力所需的大概重量作为参考,并且要保证当标尖露出1或2目的刻度时足够。但是如果太过轻或太过沉,都不是好方法。
对于那些想要采用灵巧方式而非直接固定法则进行捕捞的人,可以把这样的设备挂在下端,以此寻找最适合的情况。在追求一种平衡状态,即既能够找到正确位置,又不会超出预定的范围,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反向验证法进行检查。
例如,当调整到5目时,将其挂至双钩之间,然后调整使其达到5目的高度。当看到标尖露出水面5目后,再将其往下移动1次,看是否仍然保持4目的高度。如果没有变化,则说明已经成功触及到了最终目标。这一过程通过不断调整直至达到理想状态,并保持该状态,从而确保捕捉对象恰好位于预期范围内,不会因为微妙变化而偏离目标。
最后,如果决定更换成实际用于捕捉食物物品——即真正含有诱惑力的食物之后,因为新物品比之前用于测量未知深度的小木头更加轻盈,因此当它开始漂浮时,可稍微提高一些,如返回原始设置即可观察效果。如果感觉总感觉不够确定,也就是说,对于是否真的已达到了正确位置感到犹豫,我建议宁愿花点时间仔细确认,一定要让自己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特别是对于鲫鱼类来说,要注意避免让它们穿越这些空洞部分,因为鲫鱼并没有掘土觅食这一能力。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