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论“太极”:太极真的是个好东西。它不仅是有氧运动,更是一种意境的体现。而那些招式,不过是表面的装饰。关键在于太极中的道理,它深邃而又富有哲理。
筋骨:我曾问过家父,他是否遇到过天生具有强健筋骨的人,他们身手灵活、协调无比?这样的高手稀少,百人中难寻一二。如果我们交手,往往会陷入僵持,这时谁更能耐心等待,谁就胜出。一般来说,我根基稳固,一动不动,大多数人都难以对付我。
家父还常提起一次与他人的相遇,那是在部队时期。当时,他和一个高个子的战友在文工团表演时,因饮食后的欢愉,被逼进行摔跤比赛。在那一刻,我们缠绕成一团,而对方则如同发狂的狮子般猛烈地攻击。他试图用各种技巧,但始终无法将我击倒,最终竟然跌入了旁边的兔子窝里,全身泥土覆盖。这幕情景,让周围的人热烈鼓掌,为之一笑。
力、气、意:这些,是行气的基础。力源自气,气来自意。我父亲教导说,只要你的意念正确,无需刻板训练,即可达到武功境界。
养、炼、悟:我询问父亲:“如果按照你所言,养也是炼,悟也是炼,那么只要养得好悟得好,便可以避免直接练习?”父亲回答:“正是如此。你是我儿子,我绝不会骗你。”
关于推手与摔跤,我父亲曾分享过另一次经历。那次,他住在我家期间,一位久远朋友来访,在公园练习太极,我们聊得十分愉快,便邀请他到家中坐谈。一谈之下,就转至推手的话题。这位朋友对推手赞赏有加,对我的缺乏此项技能表示遗憾。我开始犹豫,但他坚持让我尝试,因此只好随机应变一下结果,不料对方根本未能反应,就被迫坐在地上去了。他借故告辞后离开了。
还有另一件事,他从未真正实践武功,却依旧保持着顶尖水平,从小到大,与兄弟们联袂挑战,也从未败北。但实际上,他们并非真正敌对,而更多像是展示各自风采的一场表演。
别人总是问我是否继续练习,我都告诉他们不需要每天早晨去公园摆姿势打几拳就叫做练功。不见分晓,每当回忆这些经历之际,我深感自己的武艺并没有退步,还显著进步。此外,这种思维对于健康也大有裨益。因此,当我忙于做饭扫地抽烟时,其实心中一直在思考过去的战斗经验。在这过程中,我悟出了许多宝贵经验。而且,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不必像他们那样刻苦训练。
无招胜有招,但是即使拥有招式也不能完全忽视自然反应。如果悟性足够,无论何种情况,都能驾驭任何技巧。但若反应迟缓,则可能受到技巧制约。而千方百计寻求万招万式则是一个错误。对于真正的武术高手,只需几个核心动作即可轻松取胜——惊鸿破空、一举致勝(冷劲爆发),狗闪猫纵虾跳,使出的便是这种惊鸿破空之力——这是我的父亲最为重视的一条基本原则之一——精神状态,或许看似平静却内心充满斗志,这便是我父亲独特习惯中的一个秘密武器——他的精神世界永远处于备战状态,即便是在休息的时候也在潜移默化地修炼着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战斗能力。
家族间有一次深夜对话,让我们探讨放松与集中之间微妙联系。在某个瞬间,有个人形象鲜明肌肉发达横宽竖大的歹徒站在面前,你会如何应对?尽管你们母亲女儿安危悬而未决,但仍旧感到怀疑不安。我向他坦白表示自己并不确定能够赢得这一较量或保护我们的亲人安全。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你似乎仍然没有完全领会其中奥义。
关于卧式修为法门,以玩笑语气回答:“假设开设一所武馆,用床铺代替传统格斗场,将人们睡眠时间定位于修为锻炼,那将是什么样子?”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如果用心去领略其精髓,可谓是一种更加纯粹、高效的地方法。
关于技击发力的艺术,以及吸引呼吸守护三者的运用,其真谛隐藏于自然流露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限制必须遵循吸引呼吸或守护,只要瞬间自然流露即可;它好像是一个微小延迟,却其实只是眨眼之间的事情;每当力量释放,它就在嘀嗒的一刹那之前发生,并且迅速超越那个点,将所有力量释放出去。
技术性的突袭通常伴随着诱导空洞状态,此过程非常短暂。一旦发现对方准备动作,即使对方尚未移动,也能立刻施展出自己的力量。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意味着双方力量合二为一,而不是简单互相抵消;因为拙劣但有效,所以它被称作“顶牛”,不同于其他更精妙细腻的手法。
然而,如果强者选择不使用威胁行动而保持沉默,我们则采用温柔细腻的手段控制对方,而不是激烈冲撞,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不让他们产生任何痛苦或压力,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伤害。此类技术性发力的艺术要求卓越技巧,并且给予了一种神奇般不可思议的感觉,如炉火纯青或出神入化一样令人敬畏。
最后,再次讲述一次与王老爷子友好的推手比试。那时候,他年纪轻轻,在当地武林正值鼎盛期。一场宴席上的偶然机会促成了这场友好的竞争,其中两人展开了推肩抗擂。当时,由于家庭环境影响,本以为没有接触过太极门派教授的大哥只有听闻其理论和基础知识却毫不知晓具体操作方式及姿势构造。但事实证明,当两位高手交锋后,本家族成员成功将王老爷子的身体几乎压低至坐在地面上的位置,使其无法再站立起来,同时该王先生作为忠厚善良人物,对输局表现出了理解并赞美本家族成员优秀的手段及操控能力,并询问学习来源,该家族成员微笑回答,“无论你怎么来,我就会如何回应。”所以每次提起此事,本家族成员都会重复这样的话语:“你怎么来,我就怎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