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太极拳运动蓬勃发展,已然进入大普及、大繁荣时期。流派纷呈自不待言,写文立说著书者也大有人在。然而,遍观时下太极拳诸文,能够做到语出有据者十分鲜见。引用经典拳论、前辈语录不言出处,模棱两可、糊里糊涂,这似乎成了一种通病。在今年《中华武术》第五期中,只有李德义先生文《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基本做到了引语有出处。
其他文章则一概不提,或写作“经典拳论云”,或写作“古人云”“古拳论云”等等,不一而足。这两点原因导致的结果是:有些引文并不准确,有时候容易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而对于这些经典拳论非本派之作,有意识地隐去作者名讳。
对此状况,我多次与吴文翰老师探讨,他是一位对太极拳理论研究最有成就的专家,其出版的三本专著和公开发表的近三百篇文章都体现了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功底。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吴文翰武术文存》、《太极拳书目考》,为我们后学树立了榜样。
我与吴师都意识到普及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今年《中华武术》第五期为例,如果十余篇关于太极拳文章中的引用的来源未能注明,那么这些建议并没有达到传递正确信息和尊重原创者的目的。
比如,“彼不用力,我也不用力,我意在先;彼用力,我也用力,我劲在先。”(原句:“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劲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这句话出自李亦畲《五字诀》,而不是直接指称某个具体人物或作品。此外,“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原句:“驱使”)、“从人则活,从己则滞。”(原句:“由己”)等等,都需要准确标注其来源,以免误导读者或者违背学术诚信。
显然,这些经典语录的大部分只来自于两个人的作品:武禹襄和李亦畲,但他们被随意引用并且常常被忽视。我想通过以下简介来介绍一下这两位伟大的前辈,以及我的研究成果,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情况了解: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的是,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留给我们的智慧至关重要,而这些智慧往往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进行展现。在阅读他们的话语时,我们应当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应该轻易接受那些没有根据或者模糊不清的情感表达作为真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些关键词汇,它们将成为我们理解这些哲学家的工作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复杂情境所必需的一环——它们包括“怪异”,即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圣贤”,即那些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尸”, 即死亡后的身体状态;"奇", 意味着超乎寻常的事情发生;"绝", 指的是最终决定性的东西。
最后,请记住,在学习任何文化艺术形式的时候,无论你走多远,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它根源意义上的尊重,对于每一次努力都要表示赞赏,并且永远不要忘记你的起点。你现在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现在就是继续前进的时候了!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