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太极拳理论基础与武功秘籍图片收藏

近三十年来,太极拳运动蓬勃发展,已然进入大普及、大繁荣时期。流派纷呈自不待言,写文立说著书者也大有人在。然而,遍观时下太极拳诸文,能够做到语出有据者十分鲜见。引用经典拳论、前辈语录不言出处,模棱两可、糊里糊涂,这似乎成了一种通病。在今年《中华武术》第五期中,只有李德义先生文《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基本做到了引语有出处。

其他文章则多存隐晦之词,如“经典拳论云”或“古人云”等,不具具体来源。此类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两点:一是不知其真实作者而含糊其辞;二是故意回避,将这些经典拳论非本派之作,有意识地隐去作者名讳。

笔者与吴文翰老师探讨了这一问题。吴老是一位对太极拳理论研究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出版了三本专著,并发表了近三百篇文章,以理有据、考订甚详为我辈后学树立榜样。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原创者以最起码的尊重。在撰写有关太极拳的文章时,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确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不仅能为后来的研究提供更稳固的地基,也能让我们在传承这门艺术时保持诚信和尊重。

为了更好地理解武禹襄和李亦畲这两位重要人物及其作品,我将简要介绍他们的情况,并分享我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期能激发更多人对武禹襄和李亦畲,以及太极拳理论基础知识的兴趣,从而在撰写相关内容时采取更加严谨和尊重的态度。

武禹襄出生于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卒于光绪六年(1880年)。他曾任候选训导,其子侄贵被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他早春二月生晚春三月故,一生与太极拳结缘。他博览书史,有文学修养厚实,如科举受阻一样,但他的才干志行为当时大人所器,因此即使绝意仕途仍旧以才干志行为当今士君子所仰慕。

李亦畲则不同,他的一些作品如《五字诀》中的“彼不用力,我也不用力,我意在先;彼用力,我也用力,我劲在先。”、“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以及其他许多精妙至深的话语,都成了后世学习者的宝贵财富。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这些引用的原始文献并不标明出处,这无疑限制了我们对这些话语深层含义理解的能力,也剥夺了我们对那些贡献卓越的人物进行充分评价的手段。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并公正地记录这些源头信息,就可以让我们的讨论更加丰富多彩,更接近历史真相,更贴近文化底蕴。

标签: 可以自学功夫的软件截拳道书籍电子版下载古代武功真的有内功么古代武功秘籍图片初学太极拳从哪里入手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