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对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手挥琵琶一式的练习中,我受到胡开宸老师的指导。他建议我在定式时,将左脚虚步足跟着地,脚尖微微翘起,几乎与地面平贴。我虽然感觉舒服,但怀疑自己几十年来的练法是否正确。通过查阅傅钟文老师的照片和古籍资料,如《太极拳势图解》、《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等,我发现过去我的高度约为一拳之高,而古籍中的描述往往是脚尖轻轻翘起或几乎与地面平贴。然而,后来名家们的著作中多数依然维持了高翘的姿势,使得习练者难以确定正确高度。
我又请教傅钟文老师关于《杨式太极拳》的书籍,其中提到“左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但当我看到他提供的35张图则仍保持高翘状态。这让我更加迷惑,不知道应该追随哪位大师。
后来,我观看傅钟文老师和赵幼斌老师录像中的演示,他们在定式时都将左脚尖放低至几乎与地面平贴,这才符合“略翘”、“微抬”的要求。我意识到之前一直坚持错误的手法,对于气血流动产生了阻碍,同时也容易导致膝部不易弓曲、臀部后凸的问题。
杨公澄甫经典的一些照片显示他的左足似乎有30度角度,但这可能是时代技术问题所致。在现今拍摄技术更为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捕捉更多细节,更准确反映每个动作瞬间。此外,由于古代摄影技术有限,现在我们观察这些历史图片时应有一定的理解空间和宽容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