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对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手挥琵琶一式的练习中,我有幸接受了名家胡开宸老师的指点。老师要求我在定式时,将左虚步脚尖微微翘起,脚掌几乎虚贴地面。这一动作让我体会到了全新的感觉,一股暖流如泉涌出,使得连脚趾都感到无比舒适。然而,这与我多年来习惯的30度高举形成鲜明对比。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一直误打误撞。
为了寻求答案,我查阅了傅钟文老师的练拳照片,并通过换算计算得出傅老师左脚尖翘起高度达9厘米。此外,我还参考了1921年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和1931年的《太极拳使用法》,它们中的图例显示出的左足状态各不相同,有近乎平放,有翘起,但均未达到我的高度。
随后,我再次观看傅钟文老师录像中的手挥琵琶一式,终于理解了正确做法。在演示过程中,傅老先生将左足提回时稍微往后偏右,同时使脚尖轻轻翘起,当脚跟着地时,逐渐减小至5度以下,最终呈现一种“微抬”或“略翘”的状态。在这个瞬间,他的大腿膝盖自然弓形,而非僵硬。
赵幼斌老师录像中的表现也类似,因此我意识到杨澄甫经典之所以被奉为圭臬,其实是因为其动作较为夸张,以致于后人模仿其高举而忽视了细节上的差别。这样的姿势虽然符合传统,但实际上并不自然,而且容易造成气血阻滞和其他身体问题。
因此,可以推断的是,在杨公拍照时代摄影技术尚未成熟,所以无法完全捕捉每个动作瞬间变化的一切细节。而这些经典照片,如同珍贵遗产,却也带来了今人的诸多困惑和争议。今天,我们可以从更深入、更精确的地方法考察古人的运动方式,从而更加准确地复原这门艺术。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