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对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手挥琵琶一式的练习中,我受到胡开宸老师的指导。他要求我在定式时,将左脚虚步足跟着地,脚尖微微翘起,几乎与地面平贴。我原本一直认为我的方式正确,即使是高达一拳之高,但胡先生指出了这一点。为了验证,他让我参考傅钟文老师的练拳照片,并通过计算得知傅老师左脚尖翘起高度为9厘米,这远远超过了传统所描述的高度。
我进一步研究了历史上的太极拳著作,如《太极拳势图解》、《太极拳术》和《太极拳使用法》,发现这些书中的图示都显示出较低或几乎平放的地步姿态,而不是像现在流行的一样高翘。然而,即使如此,我仍然疑惑于“微抬”、“略翘”等描述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应该达到的确切高度。
随后,我观看了傅钟文老师的录像,在他的演示中,我终于理解到“微抬”或“略翘”的真正含义。当他执行手挥琵琶一式时,他将左脚稍往后提回,同时将脚尖轻轻翘起,然后慢慢松开下沉,使得脚掌几乎虚贴地面。在这个动态状态下,他的手臂和身体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协调运动,从而实现气血顺畅流通。
此外,当我再次观察赵幼斌老师和王志远老师等其他名家的录像时,也发现他们在定式时左脚尖处于相似的状态——即近乎虚贴地面。这让人意识到过去那些经典打印出的图片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或许受限于当时摄影技术和拍摄角度所致。
总结来说,尽管古代武学大师们留下的经典作品至关重要,但现代人应当根据实际实践来调整这些理论,以找到更符合自身体能与舒适度的训练方法。而对于如手挥琵琶这类细节动作,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动态变化,而非单纯依赖静止图象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