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有三个层次,就像是在水底下练、水中央练和水面上练。这是郝为真老前辈的体会,孙禄堂后人也将此记录下来。实际上,这三层是表达了从实到虚的过程。在开始时,是重与实;随着功夫增长,动作变得轻灵;最后,如同空气中行走。
在水底练拳,脚扎在地下,有阻力,这显示了身体的轻灵度还未达到最高水平;进而再练,使得脚不再扎在地下,也减少了阻力,这表示練拳的轻灵度提高到了第二层;最后,在第三层,我们就像是浮在水面上,没有阻力,全身变得极其虚灵。因此,武派太极拳要求做到“空、松、圆、活”,郝为真说的这句话,就是要求达到这一点。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我们从重、大向轻、灵转变。在开始时要沉稳重大,以至于随着功夫增长逐渐变得轻灵圆活。这三种意境并非每个人都能经历,只是一种个人的体会,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的,比如郑曼青老人,他把自己的感觉比喻成“陆地行舟”,这是在空气中锻炼自己一种劲力的方式。这些练习的心得,都是一种从重浊到轻灵的感受。
太极拳讲究“落地生根”,这其实是一种比喻,即必须注重脚下的稳定。太极拳中的《拳论》提到的“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深渊”也是如此,它们讲的是步法上的轻灵,要做到两点:第一要精准,而第二要沉稳,即脚下必须有根。如果没有根,那就是漂浮,不会有步法上的快乐;如果过于滞重,也不会达到那样的状态。“举步轻如鸿毛,落步重如泰山”就是这样要求,在转换步伐时不能掉队,要根据自己的身高和体型找到合适的幅度和宽度。在转动脚掌时,还要确保角度准确。此外,还需加强基础训练,即腰腿功夫,如果腰腿不好,也无法实现一步之所以平衡又优雅。
除了这些技术技巧外,还需掌握一些特殊手段,比如弓步动作。一旦迈出另一条腿,一定先使支撑腿稳固,然后胯部松开,将腿送出去,让足尖擦过地面,然后依次完全踏出,全身前移完成弓势。当即将完成弓势时,将意念通过前足涌泉穴放下去,就好像前足深入地下一样,但膝盖绝不超越足尖,更不可左右摇摆,而后腿微曲保持弹性,不可离地也不让脚掌旋转。此刻,再移动身体之前,请等待前足完全落定后,再慢慢移动整个身体,同时保持头颅与臀部对称而不是低头或翘背这样的姿态进行调整,以此来保证整体平衡与协调性。
另外,对于腾挪闪展方面,也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这是快速准确的一部分。而且对于腾挪闪展来说,最关键的是腰部力量和双腿支持能力,因为它们分别代表着腰腹力量(腾挪)和双立方(闪展)的基本需求。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无论多么努力提升速度或效率,都难以真正实现卓越表现。因此,“落地生根”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它既保证了站立,又保障了一切行动都能够安全有效进行,从而支持起整个体系内其他各项技能发展。
关于架势高度的问题,由于是因人而异过去主要是青少年学习太极,所以架势较低但随年龄增长需要紧凑起来形成更高架式杨澄甫老师所教出的杨式太极由于他年纪小且身材高大,所以他的架势更加开放。而郑曼青老师则因为个子矮便专注学习杨氏理念形成自己风格。总之,每位学者都应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段,并寻求心得共享。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其核心目标均旨在打造出完美融合实用与艺术性的健身方式。
王壮弘先生曾指出:“去己之根”的观点,他认为必须像不倒翁那样,上游飘逸而下游沉稳,但这个理解略显片面。“落地生根”并非真的固定在地板上,而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运动中下肢坚固的一种状态。他说:“如果‘脚下生根’了,那么你的‘举’就会死。”然而,“落地生跟”并不仅仅意味着静止,更是一种全局性的概念——它象征着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平衡,并迅速反应变化——这是任何形式运动必备的情景设定。不过,“失去桩子的感觉,你怎么可能做得到?”所以尽管王壮弘的话言简意赅,却忽略了该概念复杂多面的本质意思。“落叶归根”的意义远超过单纯物理上的安置,更涉及情感智慧以及自我探索欲望,以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一般化过程
李亦畲对虚实变化给予详细阐述,他解释说:虚并非毫无存在感,而实也并非完全固定不变。在李亦畲看来,最终目的乃至于使一切成为可能的人类活动—即使是简单的地球绕日运转—应当遵循自然界所有事物共同遵守的一个普遍原则:只有当东西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某些效果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被定义为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情况。这一原则揭示了解决问题或构建新的事物所必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包括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创新创造新的事物,以及通过分析数据使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张全亮提出:“基石决定花朵”。他认为基石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坚固的地基,大树很难长好,而且建筑工程也难以成功。但对于体育运动尤其是武术来说,“鞋底扎牢泥土才是我力量源泉”。这种想法虽然表明理解不足,但它反映了一些基本道理:好的基础工作对于培养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而且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持续改善生活质量的手段
总结来说,无论何处,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根本充满生命力,那么我们就能自由飞翔,只有一束光照亮我们通往未来之路,让一切成为可能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