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拳的内在运行方式
物体与人的动平衡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个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重心偏移了支撑它的底盘时,就会倾倒。
陀螺在旋转时产生转动惯量,不断变化的各方向离心力形成对称产生动平衡。此时,由于陀螺的重心垂线与中心线重合,陀螺仅以轴端接触地面,就能保持稳定转动。
重心在物体位置是可以根据它的体积和比重大计算出来,如果是同一质量并对称的话,其重心就在物体内中心点位置。以台球为例,它们有圆形和正方形两种形式。如果打击球面中心点,其影响贯到球中就会滚出;如果打击侧面,那么球就偏转。
太极运动中的动平衡
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打太极拳训练,身体应达到以下要领:虚领顶劲、收颔、竖项、含胸拔背与松腰落胯,以气沉丹田来调整身体上下对拉拔长。裹臀、高膝、大圈双脚趾抓地,使两腿如富有弹性的“悬臂梁”托住身体,并予调正。以此身架支撑两侧相对称调整身体,如天平方式调整身体平衡。太极拳以腰为主宰,将全身徐徐卷拢成一个松整圆活的一整体。在实际操作中,当身体扭转到一定幅度就会被自锁,而通过虚实变化达到“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使得立身中正运转自如。
呼吸与内气及内劲关系
腹式逆呼吸适用于太极推手。当气呼出时,内气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全身充满了活力。当吸气时,内气聚集于中丹田隆起。这样的外气与内气互动,使得身形随着意志而移动,一方面蓄待发,一方面发挥效果。在意识控制下的肌肉协同伸缩运行产生内劲,而这种运用表现为内部结构,即可展现出大大的威力。
二、推手中的应用
内劲运行过程
在推手中,每一次给劲或化劲都是需要策略和技巧进行选择。而且,无论是在攻方还是化方,都有一套规则来执行每一步行动。这就是所谓的人则顺、随己则滞,每一步都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使对方失去稳定性作为首要任务,所以“攻方”的力量总是瞄准对方失去平衡的地方,而“化方”利用臂掌掩护,将力量化解开来。一旦对方感觉到给我力量后,被我引向右侧倾斜,我立刻改为向左给力量,同时将他引向左侧,这样即可让他感到无从逃脱,最终导致失败。
以柔克刚
太极推手虽然看似保守,但实际上任何时候都可以灵活应变,只要对方出手,我就可以迅速反应,不但不让他们获得优势,还能将其反过来使用。我通过观察彼此之间微妙的情景,从而预测他的行为,并提前准备好我的回应,让自己始终处于优势状态。这样做既没有直接冲突,也不会因此造成疲劳,因为真正有效的是隐藏起来的问题解决者,是一种精神上的战斗,没有外界看到任何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用我们的技能,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最合适的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并实现胜利——这是真正的大智慧之一。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