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意拳之创立,旧传有三说:
一曰“心意拳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相传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天竺(今印度)香至王之三子达摩泛海至广州。武帝闻之,派使者迎其至建业(今南京)。后因话不投机而离梁,渡江到北魏,上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九年后圆寂。大同元年(535),葬于熊耳山定林寺。达摩死后,始有其传播武技之说。后来,又有了关于其创立心意拳的传说。
二曰“心意拳为岳飞所创”。此说最早见于文字的是曹继武的“十法摘要”。曹氏云:“惟此拳者则出自宋朝穆王。”戴龙邦承其师曹继武之说,在乾隆十五年(1750)为“拳”作序云:“岳飞当童子时,受业于周侗师,以枪为拳。”以后,便有了“心意十二形为岳飞被困牛头山时所创”之说。此说顺应了人们对清王朝统治的心理和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心理,因而很快地被人们所认定,并广泛地传播开来。
但考诸史册,《宋史》卷365《岳飞全传》,洋洋近万言,只在开头提到岳飞学文习武的情况,没有提及他创立过什么样的武术。而且,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岳飞23岁之前主要精力除奔波生活外,大多用于学文习武,这个年龄段要创建一套完整的内家拳术是不可能的。
这两种流行理论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它们未能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另一方面,它们忽略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在探讨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时,我们需要考虑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将现代标准和期望应用到过去的情境上。
因此,对于这些流行故事,我们应该持怀疑态度,不断深入研究,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真相。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对待所有信息、知识和文化遗产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批判性的态度——既尊重过去,也勇于探索真理。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