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作为中国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且实用性与观赏性并重。从文献记载来看,崆峒派的武学早已超越了少林、峨嵋、武当等其他流派。《庄子》、《尔雅》和《史记》中都有提及“空同之人武”,这表明崆峒派在很远的古代就已经存在。
唐朝时期,崆峒武术达到鼎盛,并开始形成门派体系。首位掌门人飞虹子吸收当地舞蹈元素,如敦煌地区的舞蹈,为崆峒派创造了重要高深技艺——“花架门”,完成了该派 武学体系的构建。此后,飞虹子被尊为第一代掌门人。
至晚清时期,崆峒武术达到顶峰,而现代则相对淡出公众视野,使许多人将其仅仅视为虚构的小说中的名目。在文学作品如金庸小说中,崆峒山被描述成威震西陲之地,但事实上,这一传统广泛分布于四川乃至南方各地,最著名的是在晚清广东成为抵御外敌的工具。
尽管如此,人们普遍误解了这一点:不仅道士才会练习这一武学,而且拳法中融入佛道儒三家文化,是非常独特的。今日,一位全山住持释妙林大师仍然致力于发扬这一传统,他结缘第十代掌门人的遗产,并得到了振兴任务。
八个不同的宗旨以不同性情创立,每个宗旨包含多套拳法共计118种,其中包括初级到最高级别的一系列技巧。而它集体修身养性健体技术击于一身,以柔美为主,有着强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一切都展示了一种既能自卫又能欣赏动作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