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观,近三十年来,我对太极拳运动的研究和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从浅尝辄止到深入探究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虽然太极拳已经进入大众化的普及阶段,但在理论层面上,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引用经典拳论、前辈语录时,很多人都没有做到准确引证,有些甚至是模糊不清或者故意回避。
例如,在今年《中华武术》第五期中发表的一些太极拳文章中,只有李德义先生的文作《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做到了引语有出处,而其他文章则往往缺乏具体来源信息,或是泛泛而谈,不指明出自何人。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因为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后人的学习和研究,还可能导致误导和混淆。
与吴文翰老师多次探讨后,我深刻认识到了普及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以期能够为后学者树立起一个以事实求真的榜样。在此之前,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查证那些常被广泛引用但未能准确标注来源的话语,这其中包括“彼不用力,我也不用力,我意在先;彼用力,我也用力,我劲在先。”等等。
通过仔细考订,这些话语实际上只来自于两位:武禹襄、李亦畲。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原创者的劳动成果,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用,并且提供足够的参考资料,让读者能够了解这些精华思想真正来的渠道。
武禹襄是我国古代著名武学家,他出生于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卒于光绪六年(1880年)。他是一位廪贡生,候选训导,因子侄贵而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他早春二月生晚春三月故,一生与太极拳结缘,历见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帝之变迁,其业绩辉煌泽及天下。
他的弟弟汝清也是太极拳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曾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以清正廉洁著称。两人共同研发并传承了一系列关于打手练习法和论述打手技巧的手笔,其中包括《释原论》、《打手论》等作品,它们对于理解早期太极拳打手形态至关重要。此外,他们还各有诗文稿行世,其中汝清主讲秀名书院十余载,是当时学界所称之“泰斗”。
作为对这两个伟大的师傅致敬,我们应当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写作时保持诚信,不断追求更高水平。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这种精神,那么无疑会使我们的 太极文化更加繁荣昌盛,为更多的人带来启迪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