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太极拳运动蓬勃发展,已然进入大普及、大繁荣时期。流派纷呈自不待言,写文立说著书者也大有人在。然而,遍观时下太极拳诸文,能够做到语出有据者十分鲜见。引用经典拳论、前辈语录不言出处,模棱两可、糊里糊涂,这似乎成了一种通病。在今年《中华武术》第五期中,只有李德义先生文《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基本做到了引语有出处。
其他文章则多以“经典拳论云”、“古人云”或“古拳论云”等形式出现,不仅缺乏准确性,也容易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经典拳论非本派之作,有意识地隐去作者名讳。
我曾与吴文翰老师探讨过此问题。他是当代对太极拳理论研究最有成就的学者,并出版了多部专著,如《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吴文翰武术文存》和《太极拳书目考》,以及公开发表的近三百篇文章。他的研究深入细致,对于引用的材料都标明了出处,为后学树立了榜样。
我们都意识到普及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遗憾的是,在同一期刊物中,大部分关于太极拳的文章都没有注明引用的出处。例如,“彼不用力,我也不用力,我意在先;彼用力,我也用力,我劲在先。”这句话实际上来自李亦畲的《五字诀》,原句为:“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类似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原句应读“驱使”。还有“从人则活,随己则滞”,原句应该是“由己”。而“我意不断,一劲不断”,原句却是“劲断意不断”。
这些错误往往源于两点:一种是不确定其来源,因此含糊其辞;另一种则是在故意回避,因为这些经典的话题并非属于自己的传统。而这种情况常见于今天许多关于太極運動相關論述中。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並對後學提供更準確、更具依據性的信息,本人將會詳細介紹兩位影響深遠的人物——李亦畲與武禹襄,以及他們對於中國傳統 武術特別是 太極戲法 的貢獻。我們將分享我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夠促進更多人的理解和尊重,這樣當我們寫作時,就能保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並給予創新的作者應有的尊重。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