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入研究了陈式太极拳的老架一路,发现与杨式太极拳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显著差异。比如两者都强调心静体松、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和沉肩垂肘等基本原则,但在掌法上有所不同,杨式拳采用的是自然分开的五指,而陈式则是以瓦垅掌为特点,指肚微后张,并且注重劳宫穴的虚化和虎口的圆润。此外,陈式老架一路在缠丝劲、蓄发力和呼吸运气方面展现出了独到的魅力。
学习陈式老架一路需要循序渐进,从浅入深地分为五个阶段:首先要确保立身中正,不得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其次,要结合呼吸,使内气按照拳架动作规律地在体内流转,以达到一气贯通、内外协调;第三阶段要求拳架动作正确自如,内气充足;第四阶段要求技击含意逐步明晰并精准掌握各个变化;最后,在第五阶段时,要使每一个动作既活泼又顺畅,全身皆能融会贯通,如同刚柔相济般平衡。
经过多年的练习杨氏太极基础,我再加上一年对陈式老架一路的学习,现在已经感受到了一定的气感,可以根据拳架动作要求进行规律性的呼吸,让内气运行。这种感觉让我手臂发麻发胀,有时手指甚至不由自主地轻微移动,这让人感到非常愉悦,加深了我对太极拳的喜爱。
此外,由于90年代亚运会后我患有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药物依赖很大,一直吃各种消化类药物来缓解症状。但是在练习了陈式老架一路之后,我获得了新的感觉,即便长时间不服用这些药物,也能保持良好的胃部健康。这让我想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某些具体动作为例来谈论太极拳中的呼吸艺术。
以下是我对“起与落”的、“开与合”的、“升与降”的、“屈与伸”的、“蓄力与发力的”以及“内旋与外旋”,“向心与离心”,“虚实”配合呼吸的一些观点:
“起與落”——这主要涉及到手臂举起或下按时进行的呼吸配合。当双手向上举起应均匀吸气,当双手向下按时应均匀呼出。在 陈式老架的一开始和收势时,都要这样做。
“開與合”——当双手从交叉形状打开至合拢时,就应当分别进行均匀的吸氧和排放。而懒扎衣这一部分,当双臂大逆缠弧形转开即需均匀地吸氧,当它们顺序缠弧形而合至一定位置,则需慢慢且均匀地排放空氣。
“升與降”——这里涉及身体重心上的升高或下降,以及伴随着这样的运动过程中的呼吸调整。当身体下降做斜行拗步应缓慢且均匀排放空氣,而当准备进入上三步并提升身体重心时候,则应进行适量而均勻的补充新鲜空氣。
“屈與伸”——这主要针对手臂屈曲回收或伸展扩张的时候,与之同步进行的手位变化。当右腕随腰缠丝屈肘微屈期间应当采取适量而优质的地补充新鲜空氣,而当右腕快速推出并左腕同时跟随伸展到最终位置那刻,可选择较短但更快更饱满的一次排除废弃空氣。
“蓄力與發力”——全身各部位一起提取力量或者释放力量,与之同步操作的是不同的程度和方式控制新鲜空氣进入或被排出。例如掩住怀间,用全身力量将右侧的小腿带至胸前形成紧密贴合状态,那么我们应该先深长而稳定地接纳更多新鲜氧分,然后迅速发出声音以象征释放所有积累起来的情绪压抑,同时一次性清除大量废旧二氧化碳。
“內旋與外旋”—-这个部分讲述的是两个方向性的转变,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形式的手位移动。在里转(拇指引导前臂朝向自己)发生的情况中,我们应该采取更加平滑、高效、新鲜的地补充新风来源。而当出现反方向的手位改变(从里转变成无意识状态下的趋近于背面),我们就应该恰好完成一次高效率低耗费度但略显急促的小规模清理旧污净化环境行动。
“向心與離心”—-这是关于手臂靠近中心还是远离中心所遵循的一个简单规则: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靠近中心还是远离中心,我们都必须保持一种完全平衡的心态以及能够实现全面有效利用资源(即使用最少可能数量但却能够最大限度提供帮助)的策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双方脚底互相擦过形成侧弓步姿态的时候,宜采取较为安详细尽整理过往记忆并总结经验教训后的思维方式去完成一次正式认真的深层次数据整理工作。然后,在整个过程结束之前再执行一次小范围快速清扫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8."虚實"--- 这里专注于脚部活动及其对配合同样运动效果产生影响的事项。当脚呈现出一种预备状态(‘虚’),那么它就应该接受更多新的生命能量支持; 而当它变得更加坚实稳固(‘實’),那么它就会释放出去更多积聚起来的情感压迫。如果考虑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走法,如果我们的脚尖碰触地球表面形成一个完整闭环,那么我们就是正在享受来自天界给予的人生恩赐; 如果我们的脚尖离开地球表面,将重新回到最初准备站立待命状态那瞬间,我们就会经历一下回到原始纯粹情感源头去寻找真实自我的旅程。
练习太極是一种方法,它旨在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细节达到真正理解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素养。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理解每一个打招牌,每一次飞抛,每一步跨越,便能自然而然达成那种令人难忘的大圆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