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太极拳运动蓬勃发展,已然进入大普及、大繁荣时期。流派纷呈自不待言,写文立说著书者也大有人在。然而,遍观时下太极拳诸文,能够做到语出有据者十分鲜见。引用经典拳论、前辈语录不言出处,模棱两可、糊里糊涂,这似乎成了一种通病。在今年《中华武术》第五期中,只有李德义先生文《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基本做到了引语有出处。
其他文章则多存隐晦之词,如“经典拳论云”或“古人云”等,不具具体来源。此类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两点:一是不知其源,只能含糊其辞;二是在故意回避之举,将这些经典拳论非本派之作,有意识地隐去作者名讳。
对于这种状况,我与吴文翰老师多次探讨。他是一位对太极拳理论研究最有成就的学者,其出版的专著如《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吴文翰武术文存》和《太极拳书目考》,以及公开发表的近三百篇文章,都以理为基准,用事为依据,对后学树立了榜样。
我与吴老都认识到普及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同样的情况下,即今年《中华武术》第五期,我们看到十余篇关于太极拳的话题,没有注明出处,其中包括一些误传甚广的口诀,如:
“彼不用力,我也不用力,我意在先;彼用力,我也用力,我劲在先。”(原话:“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原话:“驱使”)
“从人则活,随己则滞。”(原话:“由己”)
这些错误引述严重影响了人们理解正确信息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尊重原始资料,并且确保引用时提供准确信息,以免造成混淆和误导。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那些真正开创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一些重要概念的人物,比如李亦畲和武禹襄。这两位人物都是中国古代 武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留下的文字至今仍被广泛参考,但常常缺乏必要的情境背景或解释,从而导致很多现代读者难以正确理解他们的思想内容。通过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后世,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现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并努力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使得我们的讨论更加基于事实,而不是仅凭个人想象或传闻。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