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霖注:这是武林老前辈黄元秀先生(1884-1964)在杭州说拳的记录稿,时在1930年前后。1964年11月我在褚桂亭老师家中抄得,现将全文抄出,供习练太极拳的朋友们参考。
北京杨家派,即世称“杨无敌”的杨禄禪先生所传,有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等等,所习亦各不同,大致分為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余尝以此事问之澄甫先生,答曰:“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习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适,血气充行,使其表示功夫。到精要处,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
其意若曰,如同修桥断涛,不是轻而易举;如同学骑马,不是草莽好手。在古人看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近”,这就是至理名言。总之,对于打人这件事,并非日常所需,而健康才是须臾不可相离的事实。试问吾辈,为何者为要?本人所说,都属平庸之谈,无高论可言,只愿读者能循次而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体会和领悟。
至於惊奇骇俗之谈,以及好高驁远之谈,这些都是鄙人的浅见。我曾经询问过一些学者的看法,他们往往追求速成,便捷快效,以为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太极拳的精髓。但实际上,这样的方法不仅难以成功,而且容易导致练习过程中的错误和伤害。
因此,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基础上开始练起,然后才能逐步深入。这需要耐心和毅力,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和稳妥的心态。不管你是一位初学者还是资深武士,都应坚持不懈地训练,每一步每一式都要认真对待,将其融会贯通,使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健,更有力量。
我的师傅们,如杨梦祥(即少候)先生,他的拳法虽小,却刚猛有力;动作迅疾又沉稳。他常用冷劲和断劲来攻击,对手一接触,就感到肌肤生痛。这说明他的技术确实继承了祖宗的真传,但却很难被普通人理解或学习。而且,由于性格刚烈,他更像他的伯父杨班侯那样,有着独特的一面,因此他虽然声名显赫,但徒弟并不多。
另一位师傅,是澄甫先生,他的手法柔软而沉重,就像丝绵裹铁一样,又富有内劲。他不喜欢与别人推手,因为每一次发力都会让对方飞出去好几丈远,而他自己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脱俗的状态。我曾经向他请教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那些只想稍微了解一下太极拳的人就会浪费光阴虚度金钱。而且,如果只是表面文章,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奥秘,那就更没有价值了。
有一次,我跟随田绍先先生学习,当时我们正在比演双按技巧。当时我感觉到了他的内劲,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我问过他,但是他只是淡淡地说:“那就是气。”我至今仍然无法完全解释这一点。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反映出了太极拳这种艺术形式最根本的问题:它既可以使用外力的直接冲击,也可以通过内力的转化来达到目的。这一点对于任何想要真正掌握太极拳的人来说都是必须认识到的基本原则之一。
然而,在不同的学校或者个人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差异,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尽相同。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太極门户,你必须明白这些差异,并学会如何将它们融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效果。你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的方式,而应该找到自己的风格,让你的表现更加自然流畅。此外,每个地区都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弹腿或其他特殊技巧,它们也是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来说,要想提高自己的技能,你需要不断地努力并专注于你的训练。一旦你开始了学习,一定要坚持下去,不间断地进行复习。如果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去练习,你就会发现自己慢慢能够掌握更多内容。如果每天三遍,那么你的技能将会更快速发展。而如果只有一遍,那么至少不会忘记之前学到的东西。但如果间断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继续学习的话,那么可能已经出现偏差,所以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加强你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让动作变得更加轻灵和均匀,同时内部呼吸也应保持均匀自然,不可急躁或呆滞。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