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源自八门五步,八门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掤,是太极拳之首要技法,只有深谙掤劲,方能开启其他劲道之门。然而,在练习掤时,大多数学员往往徘徊于刚柔之分,不知何为掤?实际上,掤不仅是动作,更是一种意念和内力在体内的流转。本文将从掵的重要性谈起,再探其含义,以及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并提供两点建议,以助于更快更好地修炼。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理解“懂劲”至关重要,这一过程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关便是八法之首——掵。在掌握了 掵 力后,我们便可以衍生出七法,即捋挸按採挒肘靠以及各种内外功。
在学习 掵 力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力”,这并非搬重物或手腕时的力量,而是通过意念引导气血,“根于脚发于腿主宰腰形于手指”的一种力量。在拳架中, 掵 是由里向外由下向上的圆满姿态,为身体前方留有一定的缓冲空间。而在推手中, 掵 不仅局限于某个动作,它是一种意念,用则显现藏则隐匿,无论是在走路喝茶还是行军打仗,一旦觉察到威胁时,在不改变外表的情形下,便会自然产生 掵 力,并且该力不仅存在手臂,还遍布全身。当威胁消失后,这股力也随之隐藏。
不过,不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随着实力的提升,他人的 掵 力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练习知己如同练习知识;练习推手,如同了解对手。在初学者与对手接触时,即刻展现为排除对方攻击的一种方式。此时,由于刚开始无法完全放松,因此身体语言有些僵硬,当身体 承起来的时候,双臂就像围绕腰轴旋转的一个铁环。随着单人推进度的提高,可以进行双人或活步推演。这时候腰部灵活性增强,也学会了听劲能力,使得肢体协调无比。当方向自己腹部冲来时,可以根据对方力的大小方向调整回应,从而形成不同的环状转动,而不是局限于平圆立圆。这样的“球体”既具备弹性,又可根据对方力的大小变化进行引化和拿发。这就是从铁环到气球阶段,从那里又演变成水状,每一次观察到外界威胁,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如白忠信所言,那时候的 掅 力犹如水上漂浮的大葫芦,当压住葫芦时,如果没有找到中心就会滑倒,但当找到它就用大快反弹回来,那才算真正把握住了。
此刻,没有什么样的形式能够限制我们,只要发现敌我之间发生冲突,不必直接与其交锋,只需眼神交流身心相连,便可感受到敌我间的情景和变化,此乃化境也是我辈追求终极目标之一。
通过简单介绍各个阶段,可见,要想精通这项技艺,最关键的是加强腰部力量并提高听劲能力。我将结合师傅们的话语自身浅见及众位兄弟姐妹共同讨论如何培养这些技能。
对于腰,一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地训练拳架中的每一个招式,以确保每次移动都是以腰为中心完成另一方面,在进行推操训练过程中,要避免拨动对方的手臂,而应当使用足够柔软灵活的手段来吸收对方来的力量,让他们感觉不到任何阻碍或抵抗,同时保持自己的稳定和平衡状态。此举称做引空落空使得自己的技术更加高效无懈可击。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来锻炼我们的腰肌,比如上楼梯迈左脚右脚的时候都要尽量让脊柱弯曲;散步或者走路的时候也不妨尝试左右微微扭转脊柱等活动。
关于听劲,则必须先做到松懈只有当完全放松下来才能更好地感受来自他人的刺激并迅速反应出适合情况下的最优解方案。一开始需要放松精神紧张,然后逐渐放松肌肉使整个躯干舒展开来这样一来骨骼结构就成了操作工具而非机械部分再加上不断参与多样性的互补训练活动尤其是与不同水平和风格的人一起实战,使得你的感应速度变得敏捷有效完善你自己武艺。
甚至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去锻炼这种感觉比如坐公交车站立乘客车辆启动或刹车,你可以尝试不要扶抓东西利用听觉感受车辆速度变化然后通过轻盈膝盖降低重心防止跌倒
以上是我关于"棱"的一些浅见希望对太极爱好者们有所帮助文章内容虽简短但未免略显粗糙望请诸位大师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