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功夫李庆荣的四两拨千斤之谜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有一段话:“‘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首句说“小力量要能够化掉大力量,显然不是靠力量对抗取胜”,后一句说“耄耋老人还能抵御敌众,绝不是靠快来达到的”。 众所周知,不论何派太极拳,书籍、杂志、教学,都引用此经典名句“四两拨千斤”为准绳,以化解对手的强势进攻,即使外家拳亦灵活运用此经典理论以达到克敌制胜。 而有人著书立说,说“四两拨千斤”是“四两拔千斤”的传抄之误,“拨”和“拔”一字之误,使得太极拳走向邪路;还说,“拨”字事关重大,不知延误了多少孜孜于太极拳的芸芸众生。

其实汉语用词内涵丰富。常人都会说“轻轻一拨”,而不会说“轻轻一拔”。要知道,“拔”是一对一的顶抗,与不顶不丢的拳理相违,又谈不上省力,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四两拨千斤"。从词义上讲,“拔”是相对于坠落方向的一种反向动作,而 “ 拨”的内涵更广泛,对手直线攻击,只要是横向转换,无论上下左右都可以称为 " 拨 "。这种直线攻击被横转确实有可能实现" 四两打翻万斤" 的效果。

凡了解过三角函数的人都知道,当 α tended to 0 时, sin(α) = 0, 即 斜边(即直力的大小)等于 对边(即横推力的大小)除以 sin(α),但由于 α 接近零,这意味着无限大的直力也无法抵抗微弱的横推力。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 " 四两打翻万斤 " 是可行性的道理。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看看两个电线杆之间悬挂着的电线,即使它们断裂也不可能保持直立状态,它们总会因为自身重量引起一点点下沉,这也是明证。在这个过程中 “ 拨 ” 完全符合 太极拳 论述中的原则 —— 不丢不顶。如果我们将这一概念扩展到实际应用中,可以看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直接反向阻止,因为这并不能体现出真正意图和技巧。

有些人曲解了 “ 用意而不用劲 ” 的含义,他们声称太极拳主张不要使用力量,而是拒绝使用力量,从而与其基本原则相悖。但杨澄甫在他的《太极拳十要》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练习者应先松开身体,让它变得柔软,然后才能进行变化。他进一步解释了如何通过意识领先来避免使用粗暴的手法,并最终获得真正有效的心肺功能。

杨公特别强调,要通过长时间练习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心肺功能。这表明,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内在潜能——这恰好与许多现代研究者的观点相吻合,他们发现持续训练可以增强肌肉记忆,并且提高运动性能。而当一个选手能够准确地预测对手行动时,他就拥有了一种特殊能力,使他能够瞬间改变方向,以至于他的每一次移动似乎都是不可预测和不可防守的事物。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在旋转一样,每个人的行为似乎都是自然结果,没有必要进行任何复杂或需要大量物理努力的事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另一个人更聪明或更有技能。

然而,有些评论家错误地把持久性视为一种替代品,它被他们错误地理解成一种无需投入巨大精力的方式来克服挑战,但这是完全错误的。一旦你开始探索这些深层次策略,你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涉及到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身体和心理上的控制。你必须学会如何利用你的情绪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让它们支配你的行为。你必须学会如何利用你的身体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让它限制你的活动。你甚至必须学习如何控制你的思想,以及如何让它们成为你成功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阻碍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明白为什么许多伟大的运动员通常表现得如此自信,而且他们总是在比赛中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所有必需技能和知识。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创新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文化DNA 中,无论是在科技领域还是艺术领域,也同样适用于武术。如果没有继承古人的智慧,那么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地方。但正如我们所见,有一些伟大的武术师傅,如陈氏、杨氏、吴氏等,每个人都留下了一套独特且高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保留了古老传统中的精髓。此外,只有少数天才人物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些技巧,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这些人才真的创造出了新的东西并将其带给世人。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