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开始学习太极拳,老师就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依靠腰带。无论是向大师求教,还是阅读各种太极拳的书籍,都强调腰带的重要性。但是在练习了五年之后,我发现这个理论并没有很清楚地解释出来,有些地方非常含糊,以至于很多人练了多年甚至受伤还不明白。
说到太极拳中的身法,我们必须弄清楚哪个部位在动。以裆为中心,上半身包括胸、肩和头;下半身包括跨、膝和脚。上半身扭动时是以腰带应对肩部,而下半身扭动则是以胯带膝部,膝部又带着脚。但当上下两部分同时移动时,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通常会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腰胯应该分离,即使一边的胯移动另一边的腰不动,或者一边的腰转移另一边的胯也不动。这与杨式拳中的云手相似,上半身通过腰带控制肩部和手臂。而下半身,即腿部,则绝不能随着上半身转动方向而转移。如果这样做,只会导致根基失稳。在形状上,如果你试图保持平行并步姿态,只要你的胯膝稍微扭转,你就会发现双脚难以摆正。此时,你需要让胯向右横向拉动,同时让重心落在左脚上,让它固定下来,而只让腰轻松地向左旋转,与之形成左右对拉之势。在这种状态下,上半身上可以扭到130度,而下半身上却仍然舒服自然地站在地面上。
第二种情况是将胯作为方向盘,将其扭动,全身体才能跟随行动。这就像杨式拳中的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步骤中所需的一次性全体旋转。如果只是让腰旋转而不移动胯,那么后腿将无法顺利提起,要等到胸肩头达到90度以上才能够提起后腿,并且前脚外摆角度也超过45度,此时只能慢慢调整到适合弓步姿态。但如果能轻松地通过弹簧般灵活运用肘关节来接触,就可以轻易达成弓步姿态。此刻,由于能有效运用肘关节,使得前脚外摆角度达到60°左右,不但减少了力量消耗,还提高了整体效率。
武当太极剑中跳步冲刺接马步藏剑等技巧,也因为缺乏足够好的发挥力,没有达到360°。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使用腹股沟肌群能力。类似的技巧,如42式拳中的白蛇吐信接独立托掌、武当剑中虚步崩剑接转身独立上的刺击,都要求使用腹股沟肌群来驱使身体运动,这样的技术操作更符合真实战斗需求。
总结来说,太极拳内力的运作非常精细复杂,每一种套路,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变化,都有其固定的规律。一旦我们在日常练习中既用心去修炼,又用身体去感受,就会越来越清晰地完成每一个打击,并深入理解太極劍の基本理念和論述,這雖然還無法“達及仙境”,但一步一步逐渐靠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