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拳法太极拳中,弓步连续进步的练习是一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升武艺的重要技能。追求符合太极拳理法要领来完成这种动作,是为了培养出符合太极拳特性的条件反射,这不仅关系到太极拳武术实战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健身效果。如果指导者自身对这些动作没有深入理解,或表达不清晰,学员很难正确完成动作,上述目标就难以达到。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在现有的太极拳著作和武术杂志上,对这些动作的介绍相对较少,而且有些叙述含混不清,有些则缺乏详细性。此外,还有一些人可能并不全懂或理解错误;有的则是故弄玄虚实际上自己也是糊里糊涂的大有人在;大多数教与学者又是人云亦云,没有按照太极拳理法进行仔细思索辨别而照搬承袭。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少人的连续弓步进步并未完全遵循太極拳的理法要领。在许多互相接触、交流以及网上的大量视频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问题。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同仁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并且更精益求精地讨论和探索。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必要求全部做到,但熟练后应当追求这样的做法,而初步这样锻炼与纯熟后反应与感觉是不一样的。
从生理和运动解剖学角度分析,一脚向前伸迈时另一脚应有一定的角度,这样才能符合自然合理运动规律,也是崇尚自然的太極拳所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所以,一脚向前伸迈时另一脚应该有一定的外撇。而根据外撇是否承载体重,可以分为虚脚撇脚和实脚撇脚两种;实脚撇脚通常存在于正在进攻中的某个阶段,如搬拦捶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虚脚撇脚。
这种虚脚撇腿的大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如搂膝拗步这样的需要化解后正面发劲攻击的进身、一类是如野马分鬃这样的需要化解后先贴靠再横挒发劲攻击的一类,以及一类是如玉女穿梭这样的需要侧化同时发劍攻击的一类。虽然各种手臂武术配合都有不同的形式,但基本过程都是相同的大致流程。
以下将以搟膝拗步这类拗步正弓步为例来加以讨论,因为这个过程比较复杂,所以会被简化为六个关键部分进行叙述,每一步都将进一步详细说明:
以沉引起右足蹬地作为动力,同时带动左胯略微左移。
以右胯为轴使躯体右转,同时带动左膝略微向外转。
身躯不能主动后坐,而必须由前足推動後坐形成“双重”状态。
身躯轴线着地点仍然在原处附近侧移,而非整体后的移动。
以沉引起左足蹬地推動身體至右前方移动,将身体重心基本移到右足之上。
继续以沉引起左足蹬地推動身體,以右胯為軸進行轉體,並將左足提起離開地面。
每一步都必须严格遵守“气沉丹田”的内力通过腰骶部推送,“手无寸铁”的轻柔技巧,以及“有前即有后”的平衡原则。不仅如此,每一个姿态也必须注意到腰脊部位作为“气”(即启动整个行动力的源头)的枢纽,从而确保整个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现代许多练习者误以为腰脊就是躯体转体的手段,这样的理解远离了真正的心意与技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