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人拳,起源神秘,融合了山区特有的生存环境与民族习俗。它的诞生,与当地居民生活的低矮房屋、火塘取暖以及烟雾浓重的居住条件紧密相连。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为了自卫而发展出蹲式打击技巧,这种姿态让人能够在烟雾中观察到侵入者,同时保护自己不受熏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日常技能被逐渐整理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瑶人拳。其特点是采用蹲式站立,以及缩身钻进环境中的动作,以适应荆棘丛生的自然环境。此外,它还融入了猎捕野兽时对付猛兽的方法,如先制敌后擒拿,或直接攻击要害以确保胜利。
瑶人并不追求刻意练功,而是通过日常劳作如舂米或筛米来锻炼身体。这种方式使他们天然具备强健体魄和敏捷机智,即使是在传承这门技艺时,也只需简单单操即可。
据族谱记载,徐氏家族曾是一位朝廷武官,他在平定黎平民变期间得以扎根贵州,并接受了瑶人的拳法训练。随着时间的流逝,徐氏子孙将家传武功与改良后的瑶人拳结合,使之成为今天我们所称为逢门拳的一种形式。
逢门拳继承了原始技术,但摒弃了一些单一性的限制,不再仅仅局限于矮桩低架,而是注重吞吐沉浮、闪展腾挪等多样化的手法。在步法上,更倡导“身带步”,器械则只保留棍法,没有复杂套路,只有单纯且有效的地面操作。
总结来说,逢门拳并非一门传统武术,而是一种古老而深远的人类战斗理念,其实践更侧重于效用与实战价值而非表演性质,因此它被称为一种“杀敌不表演”的艺术形式。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