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人拳,起源于古老的山区,这里的人们生活在狭窄的谷地中,房屋低矮、通风不良。为了防御外敌,他们学会了利用烟雾来迷惑敌人,而自己则蹲伏在地,隐蔽而安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武术——矮桩拳。
在这片充满荆棘的土地上,人们必须缩小身躯才能穿行,这样的生存技能也被融入了武术之中。猎取野兽时所用的技巧,也成了打击和捕捉敌人的方法。在部落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中,这些技术被用于杀伤力,以至于慢慢地形成了一门秘密传承的小技艺。
瑶人们并不刻意练习功夫,他们天然适应环境,如同猿猴般灵活,又如虎豹般强悍。他们通过日常劳作如舂米锅炊筛米来增强体质和力量,没有繁复套路,只有简单直接的单操功架。
据族谱记载,徐氏祖先原籍江西,是朝廷武官,在明洪武年间参与平定贵州农民起义后,便扎根于黎平府,并将家传战场武功融入瑶人拳中,加以完善,将其命名为逢门拳。这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不仅保留了原始技术,还修整出新的招式,如吞吐沉浮、闪展腾挪等,使得逢门拳成为一种更为高级的战斗艺术。
然而,与其他流派不同的是,逢门拳并非以表演或竞技为目的,而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纯粹追求战斗效率的手段。它没有华丽无用的套路,只有最直接有效的一招胜过百招。这便是逢门拳独特的地方,它不仅是一种身体语言,更是一种生存哲学——只杀敌,不表演。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30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
202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