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中国武术知识的态度一场反复探索的历史之旅

103年前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武术的态度:一场反复探索的历史之旅

在遥远的过去,103年前,五四运动席卷中国大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冲击。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情感态度则显得尤为复杂。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倾向于文治而轻视武功。宋代以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儒家文化成为主导,而武术被边缘化,只能在民间以“养生学”形式存在。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武术必须依附儒道佛等理论文化才能流行,而涉及技击实战的一系则受到了更大的压抑。

然而,在民间,也有着不同的声音和实践。习武之人可以开馆授徒、从军当兵或加入秘密会社,但这些都受到严格限制。即便是在电影《少林》中,一线天放弃官职来到香港做理发员,也反映了这段时间内江湖变迁的轨迹。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仅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还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有如鲁迅这样的极端者全面否定了传统武术;另一方面,大多数声音主张改良国术,将其与科学相结合,以尚兵张尚武为口号鼓励全民族尚武,从健身转向军事实战。

此时期,是中华民族国族认同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国术救国”的口号响起,并出现了一些现代意义上的竞技化和整合,如精武体育会成立,以及文坛上的各种新闻报道。此外,本已臻成熟发展的各派 武艺开始不分南北,以实用为本培育新民,但仍未彻底摆脱保守价值观念,如绝学不传女、不外延等山头主义现象。

改革开放后,由西方格斗技术引入国内,使得竞技化道路越走越宽广。而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可以看到一种被分解且现代化的大众娱乐形态——讲究美感套路与讲究搏击散打——正是现代华夏体操最典型特征之一。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习练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如何将历史价值融入现代生活,同时让我们的身体语言符合国际接轨?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