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南方,流传着一门被称为“南拳”的武术,这种武术以其独特的技巧和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南拳主要分为五大流派:广东(岭南)有洪、刘、蔡、李、莫共五大家;福建有咏春、五祖共两大家;湖南有巫、薛、洪、岳共四大家;湖北有洪家八门;四川也有八门各式不同的拳法;江西则拥有字和硬两门,而浙江则是洪家、三虎金刚三大系统。这些不同地区的武术师傅们,不仅传承了自己的技术,还融合了其他流派的精华,使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于身材较矮小但动作灵敏且爆发力强的人口比例较高,加上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一套与其他地区不太相同的手足功夫,因此人们便将这种手足功夫称为“南拳”。相比之下,北方重视腿部技巧,被称作“北腿”。
一般而言,南拳中并不太讲究脚步上的变化,但却非常注重手法上的细腻和紧凑性。它还强调稳固如泰山的马步,并要求下半身五趾紧抓地面,同时用肩膀向下沉,使劲力能够集中于胸背肩肘等部位。
在练习过程中,要气沉丹田,让腹肌收紧,以此聚集全身劲力。在实战时,则以腰部作为发力的中心,将全身劲力从腿到腰再到手臂顺次运用。此外,每个学校都有一套独特的手法,如寸劲爆发劲展开连绵无尽或飘浮轻松等。
让我们来看看几个著名的 南拳流派:
广东洪家拳
洪家拳又名「广东十虎」中的铁桥三和黄麟英所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其创始人及起源存在争议,一说出自明末清初由福建传入广东,又一说是由花县人洪熙官所创。这两种说法都与少林寺有关,可见这是一门源于少林寺内外秘密传授之秘技。
洪家的单式包括蝶掌等特色,以刚猛为主,有长桥大马、大开合以及短桥窄马近攻贴身防御两种体现。而现在流行的是黄飞鸿一脉下的虎鹤洪拳,其套路主要包括工字伏虎、中形、中龙、二龙、三龙、二象、三象、二豹、一豹二猫、小猴、大猴、小狮、一狮二狮、小狗、大狗、一羊二羊、二蛇、三蛇、高蹈雕、高跃雕、中蹈雕、中跃雒低跃雒。
广东刘家拳
刘家拳又被誉为「禽蟧爪虾公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其始祖,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刘生,二是刘一眼,三是在山所创。但在广东省以外的地方几乎找不到此款,只在中山市附近比较盛行。
「刘家」的宗旨就是要快如追风箭退如雷电闪走步需灵活出手似云烟,它常用的姿势包括吊马拖马侧闪,以及特殊的手法禽蟧爪虾公腰。这意味着其桥手快速敏捷而腰力的爆炸力却像虾一样充满力量。
广东蔡家拳
蔡家的另一支线条同样颇具特色,由番禺人蔡展光创建,从他那时起就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蔡家的快打」以速度灵活著称,是一种偏门攻击方式,用消失借力的策略来取胜,其主体部分采用三角步,而非典型的大圆圈步态。
广东李家拳
李家的另一个分支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由新会市大泽区七里村人李友山创建。他曾经对少林寺内外秘密传授之秘技进行改进,最终成为今日知名的小型化版——李氏正宗或叫做「天然石」。这是一种带有长桥大马偏心偏步朴实刚健的心血凝聚品质,在肘击方面尤显得突出,它要求稳定准确且避免误判并利用转换反击以获得优势。
广東莫氏門派
莫氏門派與傳統來說相對特別,因為它並不是只強調手段,而是更看重腳功。在這個領域內,最著名的是莫桂蘭,她從事於香港時期武術界裡成為了一個傳奇人物。這種專注於腳功訓練導致了獨有的風格,這種風格可以將一些敵人的攻擊轉化為己用的機會,這種技術被稱為" 一脚勝過三 punches"("one kick beats three punches")。
咏春宗师 - 叶问
咏春宗师叶问,他创立了咏春架,为中国武术中的嫡传武艺之一,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的老师严咏春,她最初跟随位于广州的一个古老道观学习后,因为一次偶然机会悟出了几招之后便开始独立研究并发展自己的武学体系,并最终成为了当时最顶尖的大师之一。当她结婚后,她把她的知识教授给丈夫梁博涛,并将他们共同开发出的武器六点半棍命名为红船棍,这项武器至今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