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推手中,运用“沾粘连随”技巧,不仅体现了摩擦力的存在与运用,而且展示了杠杆原理的应用。太极推手中的擒拿发放技巧,则是利用多种矢向力,在运动中随时变化,以实现“易化能攻”的效果。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则体现了弧形运动中的“切向力”。
从数学角度来看,当对方以水平力击来,根据公式:水平力×COS90°=O,所以竖力破横力,可以小力破大力,这里忽略了摩擦力的影响。在实战中,双方力量的角度不断变化,不可能精确地用数学公式表达整个过程,但可以通过身心感受和下意识的反应做出调整。
太极拳推手的一个特色是“引进落空,合即出”。当对方打来,我会粘住对方的力量,让空,然后顺势发挥。当对方感到失去平衡并欲调正时,由于惯性的作用,他们无法立即停止或改变方向,而我则借此机会发挥反击,对方必然被我所掌握。如果我化开对方的力量,并且他们欲恢复身体姿态,我可利用彼之回应动作抖转腰部,并趁势而发,使二者相合,从而对抗对手。此乃舍己从人在物理上的表现。
内劲来源于丹田气,在意识指导下瞬间意到、气到、力的产生使身后坐劲前发。这种爆发力的物理形式为P=l/2Mv(P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v表示速度)展现,加速度使力量倍增。而全身协调配合则是经过长期练习形成的一种状态,这不仅需要科学知识,还需谨慎避免盲目练习导致气滞血淤伤身。
以上只是一部分解析人的意、气、力的运行无固定模式,以及物理在太极拳中的应用非刻意可达,因为功夫在身上而非技术上。太极拳如同无定形的浑圆,无凹凸处,又松沉又轻灵,一往无前。
我们通过感觉打拳与否以及打拳与推手之间互补关系。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一搭一挡知彼骨髓,即棚住其力,以虚待实随其动而动,将彼之劲化向背势,“以柔克刚”,运行中随变不脱规矩。当彼微动,我即知其劲路所在,当彼发出劲时,我有相应变化,可丝毫不差,即所谓后发先至,以慢制快,同时也可将柔生刚,将劲点直接施加给他们失重的地方,那么胜负自见。
因此,“太极推手”的高超源于基本功训练,如站桩、盘架等,而同时它也是检验打拳能力标准,与此相辅相成。深入基础训练,便能够在实战和推手中自然流畅运用。
每一步,每一个招式,都恰到好处地消除自然犟强,使内外一致,全身成为家。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意识得到了提升,争强斗胜的心渐渐消散,更显得圆活趣味,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胸怀宽广,有浩然之气行似流水游刃有余如痴如醉,无招胜有招,无意之间露真意。这便是真正修炼太极之道,它要求全神贯注当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时,那种恬静泰然的心境便油然而生,是一种难忘的情感体验,是接近天地之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