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内涵丰富而精妙,“以求太极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独特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通过意念的变化来控制身体的动作,强调走内劲而不显露外形,从而达到一种超脱常人的境界。武禹襄先生根据陈式和赵堡两种太极拳的基础,在实践中创编了武式小巧紧凑的太极拳,这是一种集身心于一体适合文人的太极拳,后世称之为武式太极拳。
在对这套拳法深入实践中,武禹襄先生形成了一部简洁精要无一遗漏的经典著作——《武式太極拳論》。武式太極拳以干枝老梅和朴实无华著称,它的手臂高度不过眉梢,不离脚步范围,每只手各自掌控半个身子空间,不相互侵犯,讲究的是内外三合的一致性。在进退移动时,要有曲折之处,使得内潜之气指导外形运动,就像书法一样,一笔一划严格遵循规则,与对方交手时,不重复招式,而是注重接应与击打。
陈固安和吴文翰都是邢台国术研究社推广 武式 太極 拳 的杰出代表人物。
关于 武派 太極 拳 的起源承载开合,我们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时候,在河北永年县城里教导 太極 拳的是创建 武派 太極 拳的人物郝为真,以及在南关教导杨派 太極 拼的人物杨兆林,他们所教授的技巧和要求不同。当地居民为了区分他们教学内容,将郝为真的技艺称为“郝架”,杨兆林的则被称为“杨架”。郝为真自己声称他的技术是“李架”或“开合架”,因为他受到李亦畲影响。由于郝门所教授需要做到起承开合,所以人们又将其命名为“开合架”。1961年11月,由天津市 武派 太術 拼 传人出版了《郝 为 真 氏 开 合 大 师 技 艺》,突出了这个名字。此后,“郝架”、“杨架”的名称就出现了,并且尽管它多次被称作 “ 开 合 大 师 技 艺 ” ,但人们仍习惯于使用这个名字来指代这一流派。这也反映了该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情况:从最初的区分成风格,再至今成为我们认识的一个流派。
在理论上, 武方 太術 拼 尊敬并深化了清初王宗岳撰写的大作《大師 提 供 功 法 論述》,其中讲解阴阳道理:“动则分散静则聚合同,则八卦;静则归纳同,则一气。”从实际应用上来说,“动即分散”就是展现,即变化,即技术运用; “静即归纳同”就是收敛,即气势凝聚。因此,在描述如何走姿打手时,武禹襄曾说:“静如山岳动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