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氏太极拳汇宗》中,陈鑫提出了手与腿的缠丝劲有顺和逆之分。顺缠劲起始于实腿腹侧腰隙,逆缠劲则从背侧腰隙开始,并强调在行气运劲时要注意经络穴位。练习太极拳中的缠丝劲需要将气血流转贯注,无所偏倚,对三阴三阳的经络系统均需平衡。
具体练法如下:
首先是手部的顺缠:从实腿腹侧腰隙开始,里往外缠为顺缠。在内劵由实腿腹侧腰隰上至日月、肩井,再至肩颙;下行至青灵、少海,再至上廉、下廉,最终达阳池,注入五指,或向大指根再次从手背循环至小指腓,然后沿小指肚方向转而依次贯注无名、中、食、大指肚。最后,将五个手指向前合,使内力达到九分神气。
接着是逆缠:同样起始于实腿背侧腰隙,但方向为外往里拧成逆拧。在此过程中,内力由实腿背侧腰隙上循背后膏肓等穴位,上行至肩颙,再经消泺清冷渊到少海,然后下行至支沟阳池最终达大指掌分注五趾肚。当遇虚一面的时,不变其路线,只是在斜向虚一面运行。
除了单一的手部操作,还存在一种双方同时运行不分先后的技巧,以及左右手交替进行的双速运动。这要求动作轻缓,不可着力或使气,以免犯硬或产生负面效果。练习者应深感其中来去之道,以呼吸自然通畅无阻。
成形阶段,要保持微屈但不可过度或不足,以维持蓄势。而且必须确保内力的流动与姿势协调统一。在实际操作中,小指领住无名、中、食、大四个主要finger并以虎口形成圆满,而每个finger尖处皆存有力量。
接下来介绍的是脚部的顺和逆拧:
顺拧通过膝头旋转裆外。
内力由大腿根里的位置上升并向外走进足跟的大钟穴,从那里分别传递给五趾肚。
逆拧则令足趾与足跟沉稳地配合,同时利用涌泉穴空出来,让内部能像盘绕在地下的树木一般,这样的感觉叫做盘根错节。此时,大股必须用精神贯穿,有腾挪般移动,使得站立更稳固也更轻盈灵活变化多端。
手脚同时运转,与胸腹共同运动,不设先后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身的一气贯通,上下相随,其形象对应于内部发出的力量。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