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探讨的“形、气、神”是道家对精、气、神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是我们解锁生命科学奥秘的钥匙。因此,在太极拳养生功中,我们必须将这三个层次融入实践。在形体这个层级上,主要涉及站桩和开合动作,这是道家的“调身”之法。任何练习桩功或开合套路都会产生健身固形的效果。 桩功与开合动作各门派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静功与动功。静功又细分为站桩与坐功。我跟随刘桐林老师学习内家拳中的静功,如三才桩、中元桩等。而少林拳中的童子拜佛等站框也得以学习。但在教拳后,我根据学生年龄制定了不同的训练计划:年轻人多学内家拳的站框以及少林拳部分站框;而中老年人则更侧重于健身,以内家拳和少林拳部分站框进行选择性学习。我还在太极拳套路中选取无极式等单列式作为基础练习,每次20-40分钟。此外,坐功要求保持静默,无念状态,对老年人来说,不宜过长,一般以舒适为止。
在炼气这一层面上,道家称之为“调息”。尽管许多人认为这仅是一些简单易懂的小技巧,但我却视其为宝贵,因为恰恰是在众所周知的简单技巧中,最容易取得成效,最能促进健康延寿。练习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养生目的,并且要遵循“十要”的原则,即:“动中求静”,使得虽然行动但心灵平和,“太极以静御动”,即便行动亦如同沉着稳定的状态,从而通过慢速运动来增强呼吸深长,使气沉丹田。
最后,在炼神这一领域,道家称之为“调心”。杨澄甫口述陈微明录云:“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提起自然举手轻松。这不仅修心可以建立根基,更能治病。大师三丰说:“觅真心者,不生妄念既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宽大,最光明。”每一门派都要求意守丹田,并讲究调身、总结心,因此必然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益处。
此外,还需强调内力的重要性。在排除杂念并让气血流通之后,要进入一种真正的宁静状态。“松”开始,然后达到真正的安宁,将头脑清晰,使意识引导身体活动,从而实现意导气血,使整个身体得到充分放松。“空”意味着没有杂念,只有纯粹的事物,“空静”指的是从内部到外部的一种平衡与和谐,而非表面的喧嚣。此外,“灵非性”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它代表了灵魂最根本的地位,只有当灵魂保持宁静时,它才能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而太极拳养生的目标正是在于通过一系列轻柔优雅的手势,让整个人体都变得轻盈自然,同时鼓励胸腔呼吸,与腹式呼吸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并不需要立即追求这些复杂手法,只需要顺其自然地进行就好。一旦熟悉这些基本姿势,再逐步尝试更高级别的手法,就能很容易地转换到逆腹式呼吸,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压力,而且还能够提升整个系统对呼吸控制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对身体机能也有显著影响。但切记不要急于求成,因为只有当技术熟练起来时,这种变化才会自如发生,没有必要急于追赶无法达到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