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的掤劲,乃是八门之首,亦是练习的起点。然而,许多学员在掌握掤劲时,却常陷于僵硬与松弛的两端。掤不仅仅是一种动作形式,它更是一种意和劲的体现。在不同的阶段,掤会有不同的表现。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劍,由懂劍而阶及神明。”这其中“懂劍”的过程至关重要,而要达到这一步,我们必须突破第一个瓶颈——掤劲。一旦掌握了掤劲,我们便可以衍生出七法,即捋、挤、按、採、挒、肘、靠,以及各种内外功夫。
在学习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力”。这种力与我们搬重物或办手腕时使用的力量不同,是一种由意带动气,“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形成的一种作用力。在拳架中,掔呈圆撑状,使身体前方留有一定的缓冲空间;在推手中,它是一种意,用之则显,用之则隐。
不论是在走路还是喝茶,一旦感受到威胁,便能自然产生掔意,这种意并不只存在于手臂,而是在整个身躯中。当威胁消失后,该忖即藏匿其中。随着功夫提升,每个人的忖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初学者通过定步单推训练开始接触推手,以腰带手转平圆或立圆,以便感受对方的方向和力量。此时,由于刚接触,不免有些僵硬,当身体行忖时,如同铁环围绕腰轴转动。随着基础建立,便进入双推和活步推,更能听准对方来势,无需过分紧张,只需顺其自然地应对变化。
最后,在经历了铁环和气球阶段之后,再进水阶段,那时候的听准就达到了高境界,可以做到随曲就伸,无论急促还是缓慢,都能恰如其分地应对。这正如白忠信所说,当用足够大的力去按住葫芦,如果找不到它的中心,就会滑向一边;当找到中心再用大力,则反弹回来更快更强烈。这就是化境,也是我辈毕生的追求目标。
总结起来,要想练好忶,我们必须下工夫在腰部和听准上。以下我将结合前辈教导以及自身浅见,与各位拳友交流一些建议:
对于腰部,一方面要多下功夫,在每一次打拳时细心揣摩,每个招式都要依赖腰部运转完成,不可机械操作;另一方面,在进行推手练习时,要避免拨碰现象,让对方来的力量先通过自己的腰部引化,然后再反应,以达到引力的效果,而不是直接用手臂抵抗。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锻炼此技能,比如上楼梯迈左脚右脚,同时微微侧头转换视线位置,或散步间轻轻摆动胳膊以保持平衡等。而且,在打乒乓球等运动游戏的时候,也应该利用这个技巧来提高反应速度和控制能力。如果我们有心加强腰部肌肉,那么无处不可能成为锻炼机会。
对于听准,最重要的是松下来,只有放松才能更好地感知并迅速反应。此外,还需要多参与推手活动,与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人进行切磋,以完善自己的技术水平。而且,在日常生活里也可以训练此项技能,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站立未稳,可尝试根据车辆加减速调整姿态以维持平衡状态,从而增强自己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并降低跌倒风险。
以上是我关于"卯"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给太极爱好者们提供帮助。我理解文章内容可能存在不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