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虚实转换,乃中国武功秘籍的大全书中最为重要的要义。在自然景观之中修炼,如同山水间的呼吸,是内外兼修的体现。杨澄甫太极拳十要指明:分虚实是太极拳第一要义。说到底,有了虚实转换,才会形成太极拳,否则就不能称为太极拳。
在行拳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牵动往来气贴脊”的节点,这个节点就是我们需要留意的地方。在这个节点上,只有利用贴脊之内气(内劲),才能轻轻地将虚脚提起。这也符合“意气君来骨肉臣”和“腰带四肢”的原则。
我们的体会是,在行拳过程中的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是在虚实脚的变换中完成的。我们不是靠腿自动向前的拉力,也不是靠脚向后的蹬力,而是利用贴脊之内气,将虚脚提起,这符合“松”这一原则,最难做到的就是“松”。
这也是为什么郑曼青老师介绍杨澄甫每练拳前总要喊上几十个“松”,李雅轩老师提出的“大松大软、大开大展”,无非强调这个松的重要性和艰难性。当然这个“松”也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势势存心,刻刻留意,就会得来全不费功夫。
只有在意气不用力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灵圆活。这就是所谓的“意气要换得灵”。当我们进行上步或退步时,不是靠腿或足力的拉动或蹬动,而是在 脊背的一点点移动,让整个身体随着运动而变化,这种感觉虽然不好用言词来表达,但我觉得应该是一种非常微妙但又深远的心理感受,是一种从根本上改变对力量和重量理解方式的手法。
何为实脚?何为虚脚?通常人们认为支撑体重那只脚为实脚,不支撑体重那只脚为虚脚,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够全面。我认为逐渐增加重量那一只手臂与逐渐减少重量另一只手臂交替地支撑体重形成了手下的阴阳变化,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因素才会得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各种形态流畅自然运动这种果效。
所以说,无论是在踏步还是在站立,我们都应保持一种状态,使得整个人像树木一样稳固而且根植于土地,同时两手空闲如同叶子一般轻柔地飘扬,任何时候都不应感到疲惫或压迫。此即所谓:“头顶精神,如悬云;身躯柔软,如细丝。”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