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太极拳自学指南:揭秘练习秘决
太极拳,既是中华武术的精髓,又是一种内在修炼的艺术。它介于道和艺之间,在内不在外,要以有处揣其无,以虚处度其有。如同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非刻意安排,而是一笔便意趣盈然。但达到这种高境界非一日之功,如齐白石画虾。
齐白石老人63岁时画的虾,外形很像,但虾的透明感还表现不出来;到了66岁,画的虾身已有透明感,头前端非常坚硬,表现了虾的硬壳;大约70岁,他才进入化境,使得虾成为透明、游动、活生生的存在,其向背、阴阳、轻重、厚薄、软硬等,都在简略笔墨中充分传达出来。
关于太极拳练习方向和境界,有郝为真先生的话:“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可以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如在水面上行走,无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杨澄甫宗师言练拳之境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学习太极拳,一者未遇明师,不入门径,或徘徊歧路劳而无功;二者虽遇明师浅学即止,因此学习的人多而学成的人少。在《史记》记载孔子跟乐官师襄子学古琴,一首乐曲练习了十天后,被告知可以弹新曲子;数天后,再被告知已能掌握此曲精神。此法可见于孔子的好学深思,以及对艺术追求至上的态度。
李公雅轩为“杨门三轩”之一,是杨澄甫宗师传授技艺十八年的弟子,并遵其意于1914年拜杨澄甫宗师为师。他认为要经常想象杨老师打拳和推手的情况,这样才能长进。而郑曼青先生则从五十年来悟到“松”的道理,即松到什么程度,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最终理解到了“松”字如此重要,以至于他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不能真正把握这点。
罗邦桢曾向郑曼青请教如何在美国教授太极拳,他回答:“要注意松。”罗邦桢也说:“45年来,我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什么,只因为一个‘松’字,让我琢磨终身。”因此,“松”是通行证,是敲门砖。而李雅轩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强调要让身体完全放松,大到不可思议,小到细微无穷,让每个关节都变得柔软,却又保持着强大的柔韧性。
总结来说,要想学会太极拳,就必须全心全意地去体验其中的心理状态与实际操作。这需要耐心且持续不断地实践,每一步都要通过反复演练使之自然流畅,从最初的一步往下逐渐提升自己的水平,最终达到那超凡脱俗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 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情绪状态,它帮助我们摆脱拘束,与自然相融合,从而更好地掌握这门古老而神奇的手法。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