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实与虚武术万维网官网探寻自然中的精髓

。太极拳行者,分脚为虚和实,每一步皆需阴阳交替,以气贴脊背,内劲随腰转。杨澄甫所传十要中,将分虚实列为首要之义,不仅如此,即使是日常步态亦需依赖于此变换。郑曼青师傅提及杨澄甫每练拳前必喊“松”,李雅轩则强调“大松大软、大开大展”,皆指向了这一点。

在太极拳的历史文献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变转虚实要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这说明在行拳时必须留心,不断变化以达到周身通透无阻。在我多年的练习体悟以及近年来的感受,这个关键节点就在于脊背上,在牵动往来气贴脊的瞬间。

我的理解是:在行拳过程中,无论前进、后退、左顾或右盼,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虚实脚下完成的。这不是简单地靠腿力拉起脚尖或蹬出脚底,而是通过内劲轻轻提起,从而实现意到、气到、劲自到的效果。这符合“意气君来骨肉臣”和“腰带四肢”的原则,也符合“圆活妙用”、“灵活自然”。

当我们谈论这个意念时,我们需要明白它意味着什么。“变转虚实要留意”意味着我们必须注意这个转换点。而这个点,只有通过意念(即松)才能灵活地进行,而不是依赖于力量,这正如郑曼青老师所说,“每练前喊‘松’”。这种松并不容易达成,它需要势势存心,并且不断保持意识上的关注。

关于体用何为准,我认为这是指在练功和应用时,使用的是一种主动被动关系,即意作为主导者,骨肉作为其执行者。当我们的意念清晰并且没有使用力道的时候,我们就能真正地达到圆活妙用的状态。如果依赖于力量,则会出现僵硬死板的情况,这也是区别于外家武术的一个标志。

至于具体操作,当上步准备好之前,我们需要将足底放松,使其平滑落地,同时内气贴于脊背,在那一瞬间由内劲轻轻提起。在整个过程中,由空竹(丹田)推送身体重量,让身体重心逐渐从空竹移动到双足之间,然后再回到丹田位置,这样可以确保全身重量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可以感觉到整个身体都是一种无穷弹力的状态,因为整个人都是松开的,没有任何阻碍。

最后,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既不要紧张也不能放弃警惕,同时保持良好的呼吸控制,以及正确的姿势。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层次,你的手臂和腿部都会感到非常柔软,并且你的招式会变得更加流畅自然。这就是太极拳中的秘密之一。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