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六字武功秘籍:自然中的虚实转变法
在太极拳中,阴阳称为虚实,是拳的基本要义。古人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行太极时,我们分为虚脚和实脚,常人走路也依赖于这两者的变化。杨澄甫所传的十要中明确指出:分清虚实是太极拳第一要义。其核心在于有了空有不空之间的转换,便能形成真正的太极拳;否则便不足以称之为太极。
《拳经》言:“气遍身躯不稍滞。”前辈们告诫我们,在转换时须留意,只有这样气体才能周全无阻滞。这意味着动作应当灵活而自由,不应产生任何阻碍或僵硬感。而留意这点如何做呢?通过多年的练习体悟以及近年来的感悟与研究,我发现转换节点就在脊背上,这个节点就是我们必须留意的地方。《拳谱》云:“牵动往来气贴脊。”说明在行拳过程中,有来有往,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都应由内气控制,更精确地说,就是由贴脊之内气引领着每一次运动。此所以这个关键点就在脊背。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在行步过程中,无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虚实脚步间完成的。在脚离开地面的那瞬间,它不是靠腿自主向前的力量,也不是靠脚向后的力量,而是利用贴脊之内气轻轻提起这一刻,这符合“意气君来骨肉臣”及“腰带四肢”的原则。
《拳经》又云:“意气要换得灵,乃圆活妙法”。何谓“变转虚实要留意”、“意气换得灵”?在进行假设性的变换时,最重要的是注意到脊背上的那个关键点,在这个点上只能用意力去操作才会灵光,而使用肌肉去操作就会僵硬。这一点并非易事,最难达到的就是松弛状态。这也是郑曼青老师介绍过杨澄甫每次练习之前都会喊几十声“松”的原因。而李雅轩老师提出的“大松大软、大开大展”,不过强调了这种松弛状态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但这并不高不可攀,只需势势存心、刻刻留心,就能达到没有费力的效果。“松”首先需要轻柔,不用力,所以叫做用心而不用力。在进行假设性的变换时,只需运用心念和内劲即可完成动作,使其变得轻巧且流畅;只有这样,全身才能通顺无阻。如果使用外力,则行动将显得僵硬和呆板,这也是区别于外家武术的一个标志。
至于体用的标准,《拳经》说,“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思是练习身体的时候,用心思来统帅身体,让身体随从而行动,其前提就是不要使用力量。因此,当你运使你的想象力引导你的身体移动,你就会感觉到整个身体都随着腰部一起移动。当腰部不能移动时,那么手足也不可能自动运动。同样地,虽然真理可以如此表述,但实际应用起来却非常复杂,因为它涉及到了深层次的心理意识与身体协调的问题。
对于具体操作来说,上一步骤开始,即放松脚底,将重量均匀分布,从涌泉穴到百会穴全部放松至顶端,然后当下一步骤开始,即将重量逐渐移至另一只脚,同时保持初步准备好的姿态,以防止失衡。此过程中,由丹田发出的内部力量被释放出来,将重量从一个足尖逐渐移向另一个足跟,并最终落在地面上。当这个过程结束后,即原来的承载者成为新的承载者,同时新旧交替出现。我认为这是因为两个相对立但又互补的事物——阴阳鱼——共同作用,每一只都是对方的一部分,但始终保持独立存在,因此它们不会分离。一种合乎规律的方式是在实现一种平衡状态,在其中所有元素都相互平衡,没有任何东西超出自己的界限或角色,从而使一切运行起来看起来像是一种自然现象一样流畅有效。
关于如何得到这种感觉,我认为它来自于一种很深层次的心理意识与物理反应综合作用,其中包括了对自身内部结构(如筋腱、关节等)的微妙调整,以及对自身整体平衡(尤其是在双腿之间)的持续监控与调整。我相信通过不断地修正自己对于这些方面认识,以及通过长时间大量专注训练,可以慢慢培养出这种感觉。不过,要完全掌握这一技能还需要更长时间更广泛范围更多样的训练,而且我觉得这种能力远比一般人想象中的更加难以获得,因为它要求一个人具备非常敏锐的情感觉知能力以及卓越的地形空间认知能力,并且能够将这些能力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中去运用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此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大脑控制功能以协调各种反馈信息并指导正确执行任务需求。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3-30
2025-04-13
2025-03-30